多项政策措施护航 三大关键词浮现
新常态下民族品牌建设全面提速
新华社启动系统工程“助攻”民族品牌传播
2017-08-25     □记者 林远 孙韶华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屏”到今年夏天《战狼2》的“无偿植入”,从政府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到连发政策措施并落实,中国民族品牌建设以及推广正在全面提速。专家表示,经济新常态下,振兴民族品牌有利于弘扬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未来民族品牌建设还将和“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互相促进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品牌需要充分的信息交流,也需要主动推介,因此对品牌进行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这个夏天最火爆的电影是《战狼2》,电影中男主角冷锋在非洲喝茅台酒,开吉普的场景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目前《战狼2》已经凭借票房优势成为第一部进军全球票房前100的中国影片,数十亿的票房和大噪的名声也让这些品牌有了极高的曝光度。而据电影导演吴京介绍,这些都不是植入广告,茅台、吉普等民族品牌是中国的“名片”。

电影并非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唯一平台。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繁华街区,有一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时报广场(Times Square),这里的年均游客流量4000万人次、人员流量1亿人次,被视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最佳窗口之一。广场上,有一块著名“中国屏”,也是中国卓越品牌走向世界的优质平台。这块屏幕位于时报广场2号楼,显示屏高约19米,宽约12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广告片出现在这里,中国品牌也因此成为了时报广场上一道亮丽风景。

“中国屏”是新华社全资子公司所租用的,为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新华社近年来在逐渐加大对民族品牌的传播力度。近日,新华社正式启动“民族品牌传播工程”,未来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智库力量,为我国优秀民族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有效渠道,为唱响中国品牌加油助力,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架桥。

“民族品牌传播工程”是为民族品牌企业服务的系统工程,由两大体系构成。

一是传播体系,由《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瞭望》和《半月谈》等21种报刊、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等网络媒体集群、以“新华社”为名号的国内外社交媒体集群、户外大屏集群、新华电视和新华广播构成全媒体、全覆盖传播网络,为民族品牌辟出专门版面、页面和时段,高密度、立体化传播优秀民族品牌,确保达到百亿人次的传播效果。

二是服务支撑体系,由新华社下属的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广告联合有限公司和中国环球公共关系有限公司形成专业优势互补的联合体,为入选的民族品牌企业提供智库咨询、市场信息、品牌拓展和“一带一路”项目对接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三大关键词浮现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一是在短期内有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二是尽快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以取代传统增长动能。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建设将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

第一个关键词是结构性改革。把品牌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已是业界共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企业利润多月来一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目前消费对经济贡献率已超过六成,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超过了50%。而在这个换挡过程中,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能够进一步助力我国制造业向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攀升、向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我国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去实现改革的突破,但是解决中国品牌升级转型问题,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一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好的突破口。他认为,品牌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通过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第二个关键词是工匠精神。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对“工匠精神”进行强调。企业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未来还要实现从“工匠精神”到“工匠文化”,从“中国工匠”到“中国品牌”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有分析称,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从2000年的7%到目前已实现数倍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未来还需要有大批产业工人通过潜心努力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提高“中国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

第三个关键词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和品牌建设是“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有助更好地打造中国品牌,而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落实。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政府和企业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品牌国际化,积极推动品牌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葛新权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实施品牌战略中,根据“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借鉴国际品牌建设经验,加强品牌顶层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政府相关部门,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以及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品牌研究、人才培养与推广机构,在机制、体制、政策与管理上创新,打造品牌交流平台。

品牌也是国家战略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品牌”这个词出现了9次,《战略纲要》还特别提出,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建立国际互认的品牌评价体系,推动中国优质品牌国际化。

而作为国家战略,品牌建设近年来所获得的政策红包也越来越多。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围绕主要任务,按照可操作、可实施、可落地的原则,提出了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等三项重大工程。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在加速落地。今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了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国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专家表示,这是首次以官方身份而且是国务院级别提出设立,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教授苏勇表示,“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无疑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中央政府开始进一步强调品牌创建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有关中国品牌建设的任务将被提到新时期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对此,新华社民族品牌传播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品牌塑造是民族企业价值提升的关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是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体现着企业的文化、传统、精神和理念,代表着企业的竞争力,更是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表现,因此对品牌进行有效传播,意义重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