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赎罪”的青海湖湟鱼捕手
2017-08-28     □记者 张涛 张大川 西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夏季的青海湖碧蓝如洗,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在水下,成群结队的湟鱼离开咸水湖,沿着注入青海湖的淡水河逆流而上产卵,带来“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湟鱼是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特有鱼种,是水-鸟-鱼共生系统的核心物种,2004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湟鱼洄游期间,记者了解到,沿湖当地公安、渔政等部门派出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沿湖百姓投身生态保护,他们一旦发现搁浅的湟鱼,或用铁锨挖沟引流到主河道,或将拖拉机后车斗铺上塑料布做成“水池”,把湟鱼救上来后装入其中,然后转移到主河道中。为保护湟鱼,有的村组建巡逻队,查堵偷捕行为。

李一帆,这位刚察县新泉村曾经的打鱼能手,其救助方式却与众不同。2015年在当地政府部门扶持下,李一帆成立了海滨藏城应急救援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湟鱼保护和救助工作。每年湟鱼洄游季节,他们用旧渔网将被困湟鱼捕上来,再进行转移。

李一帆回忆说,他的外公便是20世纪60年代村里的打鱼队队长,那时候捕捞的湟鱼成卡车地往外运。他13岁就跟着外公打鱼,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昔日在青海湖沿岸,有十余个村庄一度靠捕捞湟鱼为生。人们把吃不了、卖不掉的湟鱼,晒成鱼干,然后用鱼干去换蔬菜和水果。

日夜不停地捕捞,造成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由最多时的32万吨一度下降到2600吨。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连续5次实施封湖育鱼。湟鱼资源不断增长,已恢复至7.08万吨。

李一帆如今开着一个小商店,日子还算宽裕。他担任队长的救援队,共有8名队员。其中有的是牧民,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卡车司机,每年在青海湖义务巡湖至少七八十天。

每年湟鱼洄游季节,李一帆他们常常四个人一组,轮班巡湖,几乎天天“泡”在青海湖沿岸,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在李一帆眼前,一条宽约10米、长约80米的河沟,与主河道断流。“误入歧途”的湟鱼,在这片水域“打圈圈”。队员们取出一条25米长、4米宽的拖网,两端用绳子和木棒固定结实,四个人身穿水裤下到河里,分站两边拉住拖网,一人指挥,两头一起行动,迎着鱼群拉网。他们动作小心翼翼,生怕对湟鱼造成误伤。

救援队成立两年多来,他们已救助湟鱼3万多斤。李一帆说,普通百姓下河救助,深一脚、浅一脚,很容易弄伤湟鱼。他们有专门的工具,也熟悉湟鱼的习性,就方便安全得多。

救援队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补贴,大部分靠队员自己掏腰包。像李一帆一样,越来越多的打鱼户转型成为湟鱼保护者。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下,过去的打鱼村基本消失了。

“看到面临困境的湟鱼重获新生,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李一帆说,投身生态保护,算是对过去行为的一种补偿。再说,保护青海湖,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家乡生态好了,就会有更多的游客,自己的生意也会更加红火。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