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皖联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步伐正在加快。《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7浦江创新论坛上了解到,上海市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期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北京市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设计图”,搭建了“架构图”,绘就了“施工图”,已取得显著成效;安徽省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业内专家表示,京沪皖南北联动,扩大三地相关区域和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本届论坛的一大特色,这必将加快我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
进展 三地协同局面加速形成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浦江创新论坛9月23日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与使命”。北京市和安徽省受邀成为论坛主宾省市,共同研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论坛从2012年开始创设主宾国和主宾省(市)机制,旨在推动论坛向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时逢浦江创新论坛10周年,今年特别设立北京市和安徽省‘双主宾省市’,凸显了主题时代性。”浦江创新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张炳清介绍说。
据了解,根据中央部署,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正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上海和北京、合肥正在分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业界专家看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是三地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当前,上海市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力争在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在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据悉,近期上海市与相关各方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8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与上海市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中央企业重大项目落户上海,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2017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则透露,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设计图”,北京市搭建了“架构图”,绘就了“施工图”,已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确立的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有力地推进”。
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第一位的安徽省,目前正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抓好重大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的结合、重点支撑和协同联动的结合等,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我们希望以这次浦江创新论坛为新的起点,加强北京、上海、合肥科技创新联动互动、协作协同,加强与丹麦等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一起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表示。
业界专家指出,京沪皖南北联动,扩大主宾省市及相关区域和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本届论坛的一大特色,这必将加快我国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
布局 瞄准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全力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正在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技术行业持续发力。当前,上海的科创企业已开始占据“未来产业集群”的高能级平台,面向未来二十年进行深度布局。
23日在论坛上发布的《2017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提升速度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6%和15%,体现了上海近年来率先加速向创新经济转型,在越来越广阔的创新网络中发挥引领、枢纽作用。集成电路设计业成为产业龙头,2016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首次超过封装测试业,全年实现销售365.24亿元,较2011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表示,下一阶段,要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要加快推进大科学设施群、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张江。
据悉,信息、科技服务业目前成为上海第三产业领头羊。2016年,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以汽车产业为例,其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日渐显著。本届论坛期间,上海揭牌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评实验室”,该实验室作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信息安全研究院成为国内最专业、最权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评测平台。
推进 构建多样化创新投融资体系
论坛期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发布了《2017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指数)。该指数对亚太33个领先地区用19项指标进行评估,综合反映了各地区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能力。结果显示,中国板块整体表现亮眼。香港、上海、北京和广东四个地区进入前十,其他多个地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以深圳为例,今年以来,该市启动了以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等为内容的“十大行动计划”,被视为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突破、创新经济再升级,强化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重要抓手。
上海方面,据悉,近三年多来,该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新颖的创新投融资体系。这种制度优势正在发力,并将在未来几年更加凸显。
除了已有的知识密集产业优势外,指数显示,上海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金融对于上海创新的支持力度开始体现,人均私人股权投资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
报告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罗守贵建议,上海应加大吸引全球私人股权投资力度,使金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得到更高效配置;同时,应尝试缩短专利审查期限,加速技术转化速度。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中国正对标全球影响力,要将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结合起来,用开放心态输出“中国标准”。
对于上海正在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阿贡国家实验室原主任彼得·里特伍德建议,这需要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来参与,因为创新离不开发明,而发明离不开科学。中国现在对基础研究非常重视,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基础科学是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是发明和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