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微观点
2017-09-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肖翔:

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一时间,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加入普惠金融大军。从普惠金融供需两端的关系来看,关键点在于投资者适当性问题,也就是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另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让消费者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并承担适当的金融风险,引导树立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此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供需两端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匹配,使产品与客群、风险与收益、风险与能力相匹配。

张宏斌:

在Fintech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以往的壁垒被一一打破,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步伐正在加快,线上、线下金融资源与服务正在走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精准度提高,效率提升。而这只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到的“光明大道”,普惠金融需求方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想使得普惠金融服务更精准和更有效率,对需求方的识别和应对是很关键的。谈及普惠金融的对象,往往会以收入高低来分层,但事实上,很多收入不低甚至较高的人群,也应该是普惠金融的对象。要重新审视普惠金融的对象分层,不能单一以收入而论,要根据不同属性和特征的人群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精准、高效,数字技术的力量才可能发挥得更好。

张申:

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存在服务不均衡、体系不健全、传统模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商业可持续不显著四大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已经是行业共识,除了正规大型机构无兴趣之外,缺乏规模经济也是原因之一。另外,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交易成本过高,信息披露不规范,运营成本难以控制等,也是普惠金融无法真正做到普惠的重要原因。要解决普惠金融不普惠的问题,得从制度、技术变革、构建生态等多维度发力。同时,互金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在法律制度上,监管层要完善政策监管体系,加强风险的防控能力。在技术变革上,通过技术创新,探索降低普惠金融成本的方案。在构建生态环境上,支持机构探索,降低成本,形成共赢。

王勇: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以弯道超车的形态令全球瞩目。不过,越是在数字普惠金融全面落地时期,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普惠金融在优势背后所聚集的风险也越多。比如因系统设施缺陷、技术安全漏洞、违规经营,或以打着数字普惠金融旗号、所谓创新引发的各种风险事件会不断产生。现在应从战略层面注重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普惠金融监管的流程和能力,可考虑建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试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的管理机制,解决数字鸿沟和技术性排斥问题、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

褚建芳:

由于下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基数越来越高,低基数效应不复存在,PPI涨幅也将因为基数效应随之回落,预计四季度延续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面临一定压力。不过,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业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得到初步化解,未来半年至一年,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将保持8%至12%左右的增长。

孟雁北: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在一些特定领域实行政府定价仍然很有必要。修订后的规则对政府定价范围作了明确界定,这实质上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制定价格的范围缩小,并不意味着政府定价权力的弱化,而是要把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必须由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更加灵敏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价格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各方面合法权益。细化定价依据是政府定价规范化的体现。政府定价往往牵涉多方利益,明确定价机制,定价工作将更加科学、公开、透明,定价依据也更严肃、规范,每个利益方的正当权益也能得到更好维护。

罗苓宁:

银行理财在2017年开始步入稳健适度发展的新阶段。从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数据看,银行理财在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上均进行了结构性的优化;同时,在贯彻落实减少资金空转、金融去杠杆等政策要求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开局良好。银行业要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需更多地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要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无缝衔接和良性循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期待,银行理财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康服务市场及投资人、积极防范金融风险领域将发挥更加稳健的作用。

李宁:

“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单日前发布,为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国品牌的铸就,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应将此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注入产品的灵魂当中。为此,一要大力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创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发展工匠精神的有利氛围;二要通过参加国内外培训,组织岗位竞赛,鼓励技术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三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技术工人、优待技术工人的良好风气,在薪酬待遇上让技术工人有获得感、自豪感。

蒋韬:

信用卡作为广义消费信贷中非常重要的产品,其获客渠道非常多元,支付场景和信贷诉求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以网申为例,银行除了通过行内自有的APP、网页等方式获客,还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引流获客,多种线上渠道综合利用正成为普遍趋势,同时也对网络反欺诈管理及信用风险评估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的风险管理措施,网络引流在带来客户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的大大提升。加强对渠道风险的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补充客户画像,持续提升网申渠道获客的有效性,不断降低获客成本,合理控制风险成本,无疑成为针对年轻族群实现盈利的关键。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