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悦”读 知识消费转型升级
2017-10-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连续数年衰退的实体书店正在悄然逆袭:从书店自带咖啡馆、餐饮,到实现24小时营业,从单纯卖书发展到举办艺术论坛、文化沙龙,这些都使实体书店更兼具了休闲、文化创意等体验功能。实体书店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吸引着人们重新回归。而伴随互联网的深度普及,有声读物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看书到“听书”,一个全民“悦”读时代正在来临。

实现颠覆式变革 实体书店进入3.0时代

夜幕笼罩城市,商铺灯火逐渐暗淡,喧闹退去,偶有行色匆匆的路人穿过空荡的街道……此时,24小时营业的书店里灯光闪烁,犹如一座灯塔,守望着城市的夜。

“书店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卖书。”苏朋范说。

今年,36岁的苏朋范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愿望——“我有一座小楼装满书”。她在古城西安的城墙脚下开了一间24小时的独立书店,起名古西楼书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苏朋范说希望这间书屋成为爱书的人、失眠的人、孤独的人、无处可归的人在深夜中一处栖息之所。

这家160多平方米的书屋,拥有近万册藏书。经过店主的精心挑选和布置,书籍按照观世界、知古今、乐生活、长灵性等8大类摆放。走进书屋便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夜深人静,暖橘色灯光下,一排排书静静地竖立在书架上,若有似无的音乐声中,五六个读书人手捧图书各占一隅,或端坐或倚靠,以最惬意的姿势阅读,一旁的书桌上水杯中热气缓缓升腾。在爱书人杨昌霖眼中,最自由舒适的夜读环境也不过如此。

不打烊的书店在中国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4年,北京三联书店开启24小时不打烊模式。随后,在广州、郑州、西安、重庆等地,一些书店的灯光彻夜亮起,成为承载城市人文气息的坐标。

广州的第一家24小时书店1200bookshop,被CNN评为全球最酷的书店之一。2013年,它的创办人刘二囍在台湾徒步旅行期间萌生了开一间24小时书店的想法,“为一座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受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启发,1200bookshop里有一个专门为沙发客准备的角落,供他们一夜安眠。

“我们是一间不止于人文,更要有人情的书店。”刘二囍说,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每周六深夜12点,各型各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选定一个主题,分享“深夜故事”。

类似的分享活动几乎每家24小时书店都会举行。在京广尚悦24小时书店的经营者彭娟看来,在中国,不少书店进入了“3.0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书店相比,更注重营造阅读和文化交流的氛围,通过举办活动为喜好阅读的人打造一个交流的场所。”这家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书店,定期举行亲子阅读会、艺术论坛、文化沙龙等活动。

“交流和分享让书店成为一批爱书人共同的精神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相互启发。”44岁的朱希良是古西楼书屋的“忠实粉丝”。他和100多位书友活跃在书屋的读书会、社交网络,彼此分享感悟、点评世事、学习成长,他们之中有正在读初中的学生,也有年过六旬的剪纸艺人。

“我想让书店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一个支点,白天黑夜、风霜雨雪、四季轮回,它的门不闭、灯不灭、思索不息、温暖不止。”苏朋范的心愿正在成为现实。

80后小夫妻成于思和车韵创办的南之山书店,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山城重庆的南山之巅,从书店露台远眺,眼前是青翠的山峦,沿苍劲的山脊望去,尽头是滔滔长江。

由于位置偏远,顾客需要自驾才能到此,但是这一点并没有阻碍书店自开业起的火爆。平时上班日,就有不少人来看书发呆,周末更是需要预订才有座位。书店楼上的几间阅读主题民宿也颇受欢迎,周末总是住满。书店于2016年5月开业,很快就收支平衡,并实现了盈利。

今年5月,老店旁边新店开张,为创业的年轻人们带来更大的筑梦空间——小剧场、仪式厅、艺术回廊、派对场所、法式餐厅……车韵说,更加多元的经营项目让南之山书店盈利渠道更多,生命力更旺。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他们发现很多音乐会、读书会、文化展等活动吸引一家三代参加,顾客群超出原本设想的青年人群,解决了目标受众问题。通过民宿、餐饮、文化活动等多元化经营,解决了书店盈利问题。

书店的人气为山顶这条略显颓败的老街带来了生机。今年,在南之山书店的成功典范带动下,6家文创企业正积极筹备落户周边。花店、会所、悬崖餐厅、设计师民宿,风格各具特色,功能相互补充,一条更加“留人”的文化街区即将诞生。

以书店为载体

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

在亚马逊中国最近发布的2017年年中最爱阅读城市榜中,合肥、郑州、长春位列前三甲,其中合肥连续两年蝉联该榜单的榜首。

只需缴纳99元押金,便可免费把书从书店带回家;10天内归还可享免费借阅,押金随时退还;三个月内读完12本可享返还押金的8%作为“阅读奖学金”……

继现身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试题后,有着“全国最美书店”、“全国首家O2O智慧书城”、“中部地区首家24小时书店”之称的合肥三孝口书店走红网络。前不久,这家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的“网红”书店又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

“‘共享书店’实现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它是对实体书店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2017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依托旗下皖新传媒的“阅+平台”推出“智慧书房”APP,首创“共享书店”新模式。

今后,读者走进书店,只需要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后,扫一扫书后的条形码,就可把书带回家。

“原来图书售卖掉,既是我们服务的开始也是服务的结束,现在我们将实现更进一步阅读服务。”曹杰说。“共享书店”启动后,书店服务人员将变身为专属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阅读服务。读者可以将“智慧书房”作为自己的个人书房,对自己拥有的书籍进行管理,写书评、晒书拍等,建立读书社群,通过阅读认识更多趣味相投的人,在阅读的同时,传递分享价值、创造价值。

想借书、还书,不一定非要去图书馆或者共享书店。最近上海开始试点将使用率不高的街头电话亭改造成“共享悦读亭”,目前已初步有6种类型的不同功能添加的设计方案,有的可以提供智能化、自助式的借书还书业务;有的可以在其中小憩、随意翻看各种书刊;有的可以提供各类电子书的试读或下载,并且可以自我欣赏式地进行朗读等小娱乐;有的动态地介绍一本新出版书籍的方方面面;有的倡导“图书漂流、共享阅读”。合肥则在城市街区布点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提供完全自助式服务,市民缴纳100元押金,就可以直接刷二代身份证办理读者证,并免费借阅图书。

在书店,甚至还有年轻恋人用“书香婚礼”的形式庆祝自己的人生大事。沈阳一家24小时书店——歌德书店的负责人许均扬告诉记者,他们的书店里为读者留了一个朗读和分享读书心得的读书角,周末时,会有读者选择到这里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白,也有人选择在书店里举办婚礼。

如今,书店正被赋予更多功能,扮演更多角色,围绕书店的基本功能打造出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正在逐渐成为吸引人们身心驻留的栖息地。

从看书到“听书”

互联网知识消费大潮来袭

头天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结束一段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录制。第二天一大早,一段10分钟音频就出现在成千上万“学生”们的手机里,早起的人们一边刷牙、洗脸、开车上班一边收听,习惯性地享受着这份精神“早餐”。

自今年年初薛兆丰在网络上开通“北大经济学课”专栏以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在重复。课程“学费”是一年199元,目前订阅用户超过18万个,总收费接近36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深度普及,互联网内容生态里充满了标题党和低俗的内容,优质内容成为稀缺品。分答、得到、蜻蜓FM、知乎live等知识共享平台涌现,预示着知识付费春天的来临。

在“得到”APP上,近30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设了付费专栏。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开设的“教你如何变得更值钱”专栏,订阅人数超过17万,科学作家万维钢开设的西方书单解读专栏,订阅人数超过12万。

专事英文学习的“薄荷阅读”推出的线上短期阅读训练营也十分火爆。每人收费近200元,仅一期的付费学员就超过400人。

据阿里应用分发平台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以90后为主的知识付费用户已达到5000万,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

“得到”APP过去一年获得了超过1000万用户。其推出的有声读物,用人格化的转述,迅速扫描一本书的核心内容,让其付费用户能够“每天读完一本书”。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帮助用户达成类似“一天读完一本书”的小目标,是许多付费知识平台的产品模式。

“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读英文小说了。”在重庆从事葡萄酒贸易的网友“黎可以”说,她订阅了英语阅读训练营,每天任意抽出10分钟阅读训练营推送的英文小说片段,坚持100天,就可以精读完3本英文小说。她还可以每天在朋友圈里晒出阅读进展,并随时在微信群中与老师和其他订阅者交流心得。

当无所不在的知识付费开始成为一种“标配”,中国网民的求知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上海外企职员尚坤是一档世界史音频的听众,每天吃早餐、做家务活、跑步时,他都会戴着耳机听书,既不耽误干活,又能让脑子接收到新信息。

沈阳一家互联网企业老板李春伟是“得到”APP、“吴晓波频道”等财经产品的订户。“互联网领域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不每天收听最新动态,感觉整个人都与行业脱节了。”在李春伟身边,不少同事、朋友一见面,“今天你听了吗”“最近听什么呢”几乎成了问候语,学习、求知,“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大家的追求。

面对快节奏生活带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学习寻找同伴、建立社群,也开始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流行读书栏目——“樊登读书会”目前已有会员260万人,其在不少城市开展的线下活动,让志同道合的学习者找到了归属感。

这两个月,樊登读书会沈阳分会组织者吴健格外忙碌:定期举办读书分享活动,每天约访一名会员,组织会员们参加当众表达、授课等培训……不久前,会员们以众筹方式,筹集近20万元开设一家书店。吴健说,大家相互陪伴,互为激励,这让学习、成长的道路不再孤独。

“付费内容就是为读者做减法。”蜻蜓FM总裁钟文明说,因为屏蔽掉了大量垃圾信息,付费反倒成为一种为用户节省时间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因此,他们的产品设计目标就是帮助用户最大化地利用个人时间来获取信息。

用户愿意付费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强IP效果的经验、知识,另一类是因版权限制不得不付费的内容。

但内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户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在订阅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背后,专栏作者及其团队花费了大把的时间来制作内容。

钟文明说,精品节目不是简单找个主播把文学作品读出来,而是要做创新与升华。如《细说红楼梦》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将美学与艺术相结合对作品进行深刻解读的二次创作,上线蜻蜓FM至今已有2.2亿次播放量。

不过,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中国的创新创业热潮。

(记者蔡馨逸、谷训、刘美子、张紫赟、陈诺、王炳坤、吴锺昊、李荣、孙仁斌综合报道)

■记者手记

全民“悦”读生态圈正逐步确立

□辛华

近年来,受网络阅读和销售的冲击,中国的实体书店一度遭遇寒冬,在这个手机电子书当道,碎片化阅读为王的时代,不乏看到实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引得不少文化人士发出“拯救书店”“拯救阅读”的呼声。

面对互联网书店的冲击,阅读场所近年反而蓬勃生长,实体书店正依托原有资源,通过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将零售顾客转化为线上用户,将线上用户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更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节约成本的同时,避开了实体书店难赚钱的“宿命”,实现阅读服务的转型升级。

去年,中国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在政府支持、民众的阅读需求、书店经营者的情怀与探索等共同作用下,实体书店已呈现逐渐复苏态势。

与此同时,“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在网络上为自己需要的知识买单,开始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消费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说,在不少人印象中,互联网知识似乎与免费画等号,但网络上的信息海量生产、杂乱无章、良莠不齐,为用户带来筛选的困难。正因为如此,优质内容因为其稀缺性脱颖而出。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也让都市人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人们拿出整段时间精心阅读一本书,重新回到课堂系统学习一门知识,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知识服务商瞄准这一商机,通过“做减法”屏蔽垃圾信息、筛选优质内容帮用户快速、高效地阅读学习,因而备受网民青睐。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记者盘点多个知识服务平台注意到,网民们往往更愿意在时间管理、名著新解、职场技能、英语提升、亲子教育等内容上付费学习。

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价值千万元级的内容付费产品频出,互联网知识消费的大潮已悄然来袭,将国人带入了全民“悦”读时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