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微观点
2017-10-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继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整个黑色产业链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非法分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盗用用户的隐私数据,包括通过木马的植入,包括通过欺诈,特别是像一些伪基站盗取用户的资金和账户。传统的密码、包括短信校验码也不再安全,需要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身份验证,所以就有了对生物特征研发。刷脸支付的推出基础,一是基于其多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积累;同时技术团队也为刷脸支付商用做了很多独创的优化。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综合保证金融级准确性和安全性。

李永:

相关材料显示,公众对刷脸识别的安全性担忧,主要来自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必须主动采集,而刷脸识别则有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被采集到,尤其是很多影视作品所展现的场景,更加重了公众的心理顾虑。随着用户的使用和很多习惯性应用场景的出现,产品或技术总会暴露其中的不足,企业一定会据此完善。一种新技术的产生总是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才会日趋成熟。而刷脸识别错误率比指纹识别低得多,相同指纹破解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相同面部破解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刷脸技术的优越性意味着它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颜水成:

支付是最后一道防线,“刷脸支付”事关财产安全,可以用于小额支付,但对于大额支付,还需要通过多模态以及其他二次验证方法结合使用,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与此同时,“刷脸”技术当前还在探索和成熟阶段,对于其标准资质、活体认证被攻破产生的责任界定等问题,业界还没有成熟的准入和监管方案,这个行业急需“把关人”来守门。

张晓雨:

假如因新事物不完善而“一刀切”地否认和扼杀,人们的生活将失去很多新的可能。对人脸识别系统,我们既要对其充满信心,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其中不尽完善的地方,也要保持理性、审慎的姿态应对“刷脸时代”的到来。要想让全民共享人脸识别技术的成果,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健全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统一标准,帮助技术开发者尽快解决人脸识别技术中的难点疑点,打消用户疑虑。

李扬:

中国经济新常态绝不仅仅意味着增长速度下滑,其深刻的内涵则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和效率改善;综合的结果,便是中国经济将迈上新的台阶。在我们看来,新常态区别于常规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它是经济发展脱离常轨,另辟蹊径的新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另辟蹊径意味着供应链的重组、经济结构的转变、治理体系的重塑和大国关系的再造;在国内,除了上述全球共性,另辟蹊径还意味着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的脱离,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并由此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简言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

赵建:

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建立的保守型科层组织和复杂流程,尤其是越来越明显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客户对服务效率、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的要求,银行也需要构建敏捷性组织和柔性管理模式,从过去以考核、产品为中心,尤其是以存款为中心的卖方市场思维,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思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就需要借鉴人单合一管理学的思想和模式,在银行业进行“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管理和组织模式转型。

伍戈:

展望未来,在总需求稳中趋缓的前提下,通胀风险仍整体可控。供给扰动仍持续存在,但其综合影响有限:尽管当前禁养力度不减,但过去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基本平稳,其对生猪出栏的滞后影响将确保猪价未来1-2个季度保持平稳;另外,虽然冬季环保限产已形成涨价预期,但上游PPI等价格在去年高基数下有望缓慢回落。无论供给冲击如何演绎,总需求的变化依然是影响CPI基本趋势的根本性因素。随着未来上、下游各种供给冲击因素的逐渐消退,预计CPI将在明年春节期间触及2%-3%之间的高点后逐步回落,届时CPI与PPI也将重新回归同步走势,并与总需求的整体趋势保持一致。

汪昌莲:

若想最低工资标准在各地真正落地,还需工资立法支撑。首先,应尽早出台《工资条例》,把“调低限高”作为核心内容,既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又要限制垄断企业高工资,不断消除行业差别和分配不公。特别是,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兼顾企业利益。比如,有关部门应该在调整企业税负、服务企业经营等方面给出更多优惠措施,促使企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不向员工转嫁经营成本。

胡印斌:

经由信息化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失为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方面,农村电商拉近了农民与世界的距离,拓宽了农民的合作渠道,让农产品通过线上交易找到遥远地方的消费者,外部需求也可以引导、组织农民的生产。另一方面,农村电商创新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城乡互动更加频繁,从而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从现实看,江浙一带的农村受益于较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发展迅速,一些贫困地区因为选择了信息化发展路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朱昌俊:

就社会层面而言,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也确实需要反思。创业要冒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冒险,更不是只凭着一腔热血和想当然就可以蛮干。它需要创业者对风险有正确的认知,具备比一般人更多的抗压能力和充分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对一定资源的获取能力。因此,在社会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今天,越是在创业风潮之下,创业者越要避免染上浮躁风气,盲目跟风,更不能将创业作为某种“逃避现实”的理由。毕竟,创业需要敢于尝试,但更离不开目标清晰的量力而行。如此,创业成功才能更有保障。

(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