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厕所”——
“厕所革命”加快城乡文明进程
2017-12-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小厕所折射“大民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1984年4月1日,本报曾刊发长篇通讯《访厕所》,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获评全国好新闻。时隔33年,本报组织系列报道“再访厕所”,以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厕所革命”取得的积极成果,揭示“厕所革命”背后的城乡文明变迁。我们期待,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把推动“厕所革命”当成一项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彻底解决困扰农村和农民多年的“如厕难”问题。

“早些年有些地方的厕所真是‘一惊二叫三跳’,个别地区甚至是‘男左女右’。”一位从业17年的旅游领队坦言,“往事不堪回首。”

而在农村地区,厕所的情况更加糟糕。拿东北地区来说吧,“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是过去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撇开简陋不说,在冬天,农民需要忍受零下二三十多度的室外严寒,而到了夏天,则需要一边忍受熏天恶臭,一边迎击蚊虫乱飞。

这些让人“去不得”“嗅不得”“蹲不得”的厕所,一度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如今这些厕所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深入多地采访发现,近年来“厕所革命”持续发力,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正向城乡最偏远、最低层的角落挺进,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注脚、振兴乡村的新实践,有力加快了城乡文明进程。

在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彩岚村,记者看到,40多户人家完成了改厕,室内安装了类似“浴房”的彩钢卫生间。“太方便了,冬天上厕所再也不用穿上棉袄在室外挨冻了,夏天上厕所也不用忍受苍蝇和臭味了。”村民王孝义说,“开始大伙不想把厕所改到室内,后来看到改完的人家用着真方便,自己也不花钱,现在大家抢着改厕。”

据了解,2016年,吉林全面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省级财政按照每户补助4000元标准补贴,当年完成了10.1万户厕所改造。

吉林的变化只是全国“厕所革命”效应的一个缩影。(下转第二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