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卧虎藏龙”的绿色明珠
2017-12-20     □陈毛应 邱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地处浙江北部的安吉,是一颗绿色明珠。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而成为“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

2007年,安吉开创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其独创的做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国家标准,由此而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

2012年,鉴于安吉以山为脉、以水为径,形成了群山环抱、绿水穿城的城市形态,加之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而成为至今为止“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12年来,安吉县人民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促共进,安吉由此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金牌旅游城市唯一获得县,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美丽中国最美城镇。

一片神奇的土地

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杭长高速和申嘉湖高速穿境而过,距杭州半小时车程,距上海、南京两小时车程,正在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2019年通车后,又将缩短与周边大都市的时空距离。

汉代,安吉属于丹阳郡故鄣县。东汉末年,朝廷下令独立成县,汉灵帝取《诗经》“安且吉兮”而赐名“安吉”。历史上,安吉县曾经历多次的撤销以及复设,其辖区虽然也有过较大变动,名称却鲜见更改,“安吉”二字延续至今已有1800多年。

发端于黄浦江源头的西苕溪孕育了神秘的古越文明,是古越国重要的活动地。考古专家在上马坎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赋予了安吉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将浙江的历史前移到12万年以前,成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千年古刹灵峰寺,与杭州灵隐寺并称为姊妹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的典故就出自大孝之乡的孝丰镇,传递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辈出的安吉,曾涌现了南梁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三等名家巨匠。千百年来,在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安吉形成了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昌硕文化,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子文化,扶贫帮困、和谐友爱的孝子文化,雷厉风行、不辱使命的邮驿文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竹业椅业文化。

一片绿色的天地

站在大地上看不见黄土,安吉1886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108万亩竹林和100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达75%,绿色是安吉的代名词。

绿色在安吉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行为。造一山竹林、保一汪清水、留一片绿叶,已经成为安吉人自觉自愿的举动。

绿色在安吉不仅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关系。人与自然之间除了索取更应该有给予,人类尊重自然、呵护自然,自然也给予人类丰厚的回馈。

因为沾着竹的灵气,安吉人作出竹业大文章。利用108万亩竹林书写了一个个记录:立竹量全国第一,商品竹年产量全国第一,竹业年产值全国第一,竹制品年出口总额全国第一,全县农民人均从竹子中增收总额全国第一,竹业经济综合实力全国第一。安吉因此成为中国第一竹乡。“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早已成了国际竹藤组织官员的口头禅。

因为靠着茶的奇特,安吉人作出白茶大文章。长在深山中的一株白茶,通过无性繁育,如今发展到17万亩,年产量1810吨,产值22.5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从中增收6000多元。安吉白茶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等称号,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到34.87亿元,连续8年跻身全国十强,列为中国茶叶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品牌之一。

因为有着水的灵性,安吉人作出水资源利用的大文章。以赋石、老石坎两座大型水库为主的各类水库总库容量达4亿立方米,全县101座水电发电站每年提供超过1亿千瓦时的绿色能源,20多家饮用水厂,将溪涧深谷中流淌了千百年的泉水,一桶桶罐装起来,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提供着优质桶装水,卖出了比油还贵的价格。值得一提的是,有着装机容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为华东电网削峰填谷起到关键作用,正在建设中的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竣工发电后,安吉抽水蓄能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成为世界第一。

因为倚着山的嶙峻,安吉人作出旅游大文章。黄浦江源龙王山、中国大竹海、藏龙百瀑等一个个景点景区成了游客避暑胜地。总投资700多亿元的60个高端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引领着安吉旅游的未来。

因为凭着闯的智慧,安吉人还作出椅业大文章。没有材料,没有市场,只有工厂,只有创造,安吉椅业从制造中国第一把五轮转椅起步,无论是人民大会堂的贵宾馆椅,还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椅;无论是G20峰会的会谈椅,还是全球500强企业家的老板椅,产量占领国内1/3市场,去年销售收入达到317亿元。

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打造,10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66.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110多亿元,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模式。目前,全县共有187个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创建,各村业态丰富而新颖,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187个行政村如同187颗耀眼的珍珠串成一条美轮美奂的项链,正在掀起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的热潮。中国美丽乡村的创建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品牌工程、全县人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

安吉还是一块福地,社会民生幸福和谐,蝉联浙江省平安县“十二连冠”,获得全省平安建设金鼎,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适宜创业与人居的地区之一。创新建立安吉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引领,量化提升全县幸福感。县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都投向社会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拥有了县区第一所全日制公立本科大学中德工程师学院,建成全国最大、遍布最广的生态博物馆群,实现了省地合作办医,荣获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拥有全省最有特色的县级体育中心和功能齐全社会福利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今天的安吉,不仅生态良好,山川秀美,而且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在这里,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断奏出一曲曲激越而优美的乐章。

一片崛起的高地

安吉有数不清谜一样的传奇,有看不够诗一样的山水,有赏不完画一样的竹海,有品不尽花一样的幽香。到过安吉的人,对安吉总有着不同的感悟。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再访安吉时认为:“是安吉的秀丽山水让《卧虎藏龙》走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如何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何在美丽山水转变成美丽经济的进程中增加新颜值增强成色度,在百尺竿头中更进一步?

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人民将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在“潜力”与“实力”间修好快车道,在“强县”与“富民”中架好登云梯,在“龙头”与“龙身”中唱好功夫戏,积极探索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朝着聚焦“两山”实践、聚力赶超发展,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未来5年,安吉将作好5篇文章。

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综合实力。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实现赶超发展,成为绿色发展先行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做好“互联网+”等文章,深度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安吉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营造优美环境,释放发展潜力。继续保持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先优势,提升全域品质,深化环境保护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全面建设高品质的县域大景区。坚持“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三级联动共建,大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镇联动、产村共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培育先进文化,彰显文明魅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讲好“安吉故事”、传播安吉“好声音”,不断提升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建设城乡居民的精神家园。

多谋民生之利,增强共享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主动回应百姓期待,努力保障民生权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幸福指数,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促进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创业合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深入打造党建工作体系,树立安吉的“美丽精神”,培养使用一批讲实际、出实招、重实干、强实力、求实效的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安吉铁军”。

县长陈永华说,安吉将率先做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典范,继续为建设美丽中国扛起“安吉担当”,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本期稿件由本报记者商意盈组稿;除署名外均为陈毛应撰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