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万州的绿色“蜕变”
2018-01-12     □记者 栗建昌 韩振 何宗渝 重庆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区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引下,走上了一条绿色“蜕变”之路:通过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去除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培育了大量绿色产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有效防范了长期困扰长江生态的“面源污染”问题;通过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万州,这座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去旧迎新

“过去,为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万州引入了一批工业,但主要是传统工业,比如机械制造、盐卤化工、煤炭产业等。”万州区发改委副主任万有华说,近年来,万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让工业中的绿色元素更加凸显。

据万州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陈珑介绍,目前万州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照明电气、纺织服务等基本不受本地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约束的产业,同时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的产业,此外对能源建材、特色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受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约束较大的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

记者在施耐德万州工厂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生产车间流水线前作业,车间里的工业用水通过冷却水塔实现了循环利用,车间的废气也是达到环评标准后才对外排放。“我们工厂2012年投产,主要生产高端电源开关,目前年产值达3亿元。”施耐德万州工厂总经理杨炎昌告诉记者,万州是施耐德西南地区唯一的生产基地,施耐德作为能源解决方案专家,明年将在万州工厂投产一个新的项目。

记者了解到,万州通过不断完善照明产业链,依托充足的劳动力,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并且这些企业也正在根据市场需要实现产品升级。三雄极光照明万州工厂总经理梁超告诉记者,该企业几年前由生产传统能源灯转为生产LED环保节能灯,产品升级过后价格更好,也更受市场欢迎。目前工厂年产值达9亿元,实现税收过亿元。

“我们设立了项目禁投清单,划定项目引入红线,并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度,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万州区环保局副局长刘国庆说,这些年万州开展了烧结砖淘汰落后产能、船舶行业去过剩产能、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地条钢”、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等专项工作,目前全区的煤矿企业已经全部关停,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效。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万州对接重庆,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现代医药等特色产业,也已经初见成效,全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速高于规模工业增速,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已占全部工业比重的15%左右。

发展生态农业防范面源污染

对工业结构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万州还依托“一园三基地”农业布局,即国家农业公园、全市特色柑橘基地、全市生态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三峡库区名优茶叶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占地约12万亩的万州标准化玫瑰香橙基地,一只只橙色的柑橘挂在枝头,为冬日的万州增添了不少暖色。“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我们开始开园让市民来采摘,每年光采摘的收入就达100万元左右。”基地内的四月红玫瑰香橙园负责人易兴民告诉记者,该基地完全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方式,不喷洒农药,不使用复合肥。

在一棵挂满柑橘的果树上,记者看到一只小口袋挂在树枝上,口袋上写着“捕食螨”字样。“这是一种生物杀虫技术,袋里的螨虫是益虫,长大后会爬到树上吃害虫,这就达到了杀虫的目的,这是中科院目前正在推广的技术。” 易兴民介绍说,使用这种技术虽然比传统农药杀虫成本要高些,但种出的果实更环保、更能卖出好价钱。

万州区农委副主任杨贵林告诉记者,过去由于长江沿线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长江水质富营养化突出,这是一种长期困扰长江生态的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万州区为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长江沿线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种植户采取补贴措施,以柑橘基地使用“捕食螨”为例,由政府补贴30%。

杨贵林正介绍着情况,突然一只色彩鲜艳的野鸡鸣叫着从柑橘林里飞过。“随着生态环境改善,现在野鸡在柑橘林里比较常见。此外,野猪也经常光顾。”易兴民指着不远处的围栏说,昨晚几只后山的野猪钻过围栏来到了柑橘林,留下了很多脚印,但是没有破坏柑橘。

除了施肥除害的方式更加环保,万州区的一些现代农业基地对土地的利用也更加节约。在占地1137亩的同鑫大观园里,立体种植技术显示出了神奇的“魔力”,里面种出的西红柿、草莓等蔬菜水果,不但产量更高,而且更环保,一株“番茄树”的单株年产量竟能达到6000斤。为保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生态,大观园的灌溉用水是采用收集到的雨水,使用的肥料是腐烂的菜叶和油菜饼。

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种植,生态的控制也在于规模化种植。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从而让整个生产流程更加标准、可控,万州区引入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在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业发展、生态恢复。

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设施不全等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压力普遍较大,尤其是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现象突出,成为生态保护的短板。对此,近年来万州区持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的整体环境持续改善,部分地区的绿水青山已经转化为金山银山。

据万州区环保局副局长刘国庆介绍,仅2017年万州就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了32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治理农田面源污染2.8万亩,配备垃圾运输车77辆、垃圾桶4.2万个,日常清运处理总量6.4万吨,目前万州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覆盖人口达到85%。此外,万州去年还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123家。

走进甘宁镇楠桥村村口,一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展现在记者眼前。沿着水泥路一路走过去,几户农家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农村里常见的鸡鸭成群、臭气熏天的景象,在这里难以寻觅。反倒是每家每户院子空地里,都种着绿油油的青菜,散发出的青香让人心旷神怡。

“以前村里的路是碎石路,10年前政府给村里修了水泥路,然后又投钱对村里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垃圾桶,平时的生活垃圾每天都有人来收,然后再集中运到一个镇里处理,村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到处乱扔垃圾了。”66岁的村民毛四萍说,随着村里的环境日益变好,村民们也不养鸡、养鸭了,都嫌脏,不卫生。

甘宁镇党委书记王伟说,甘宁镇旅游资源丰富,万州大瀑布就在甘宁境内,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过去,游客是过境游,来看看就走了,带不来效益。近年来,当地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过境游变成了深度游,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不少农民通过旅游发家致富,全镇有两三百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搞起农家乐,发“绿水青山”的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