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纵览 Scan
2018-01-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安徽探索政务服务标准化

记者从安徽省质监局获悉,安徽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项目日前通过国家标准委考核评估,安徽成为全国第一个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

长期以来,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工作存在着模糊性和随意性,行政审批事项名目繁多、程序繁杂、周期漫长等广受诟病。“政务服务标准化”就是将标准化原理导入政务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政务服务大厅的环境布置、技术应用、办事流程、工作理念上运用标准化思维,从而有效解决行政服务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行政资源整合、服务质量控制和大厅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难题。

2010年以来,安徽先后开展了32个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其中国家级项目11个,省级项目21个。同时,各地政务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平台、硬件、标识与评价体系等,为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安徽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发挥标准化在规范社会治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安徽政务服务标准化,打造“一张网一个门、群众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品牌,为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贡献“安徽经验”。(汪奥娜)

全国首个“万亿新区”

“7变5”加速整合

记者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了解到,作为全国首个“万亿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大力深化功能区体制改革,日前已将原有的7个功能区整合为5个,并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进一步突出其经济职能。

据介绍,长期以来,“功能区”一直是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但“各自为战”“相互克隆”的问题也越发突出。日前,天津滨海新区将原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至此,天津滨海新区由原有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临港经济区7个功能区变为5个功能区。

天津港保税区工委书记尤天介绍,整合前部分功能区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产业“相互克隆”现象明显。此外,保税区有项目但无空间摆放,与面积广阔的临港经济区整合,一举破解难题。

此外,此次改革还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合归滨海新区新成立的泰达街管理。天津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徐大彤认为,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承担了学校、医院、社区管理等社会职能,此次调整给开发区“卸包袱”,可以使开发区专注于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邓中豪 李鲲)

7东部城市助力

贵州4.4万余人脱贫

青岛、大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等7个对口帮扶城市2017年在贵州实施676个帮扶项目,带动和帮助448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记者从贵州省扶贫办了解到,2017年,这7个东部城市共向贵州投入财政帮扶资金7.31亿元,帮助贵州发展生态畜牧、茶叶、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并帮助贵州建设“组组通”道路314.47公里。

为着力深化帮扶内容,7个东部城市还分别与贵州8个市(州)共建了1个以上的合作园区。以这些园区为基础,2017年,贵州共引进帮扶城市企业284家,实施各类投资项目863个,涉及金额达272.14亿元。在教育帮扶方面,7个帮扶城市帮助贵州建设学校(包括幼儿园)105所;帮助建设卫生院、养老院20所,这些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民生条件。(李平 李凡)

北京海关推出

“银关融”增信担保新模式

北京海关近日创新推出“银关融”增信担保等新型担保模式,分别面向中小企业和总部型企业,有效解决不同类型企业信贷难题,不断增强进出口企业获得感。

针对中小企业在办理汇总征税担保、通关税款类担保业务中遇到的向银行申请信贷额度难、融资成本高、手续周期长等难题,北京海关联合银行、担保公司推出“银关融”新型担保模式。该模式下,企业向银行申请保函时无须再提供高额保证金,改为担保公司以其授信为企业向银行增信,既可以有效化解银行担保风险,又可以简化保函申请手续,尤其对于在银行授信额度较低甚至不能取得授信的中小微企业,具有重大帮扶意义。此外,该模式下如遇企业欠税情形,海关将直接向银行索偿,不受担保公司资金风险影响,税收安全具备充分保障。

奥凯航空有限公司总裁李宗凌表示,该公司每年都需要为飞机通关开具关税保函,通常所需金额约8000万元,企业实际需要向银行提供保证金6000余万元,资金压力巨大。而使用北京海关“银关融”保函模式后,该公司经担保公司增信后向中国建设银行申请关税保函需要缴存保证金的比例降至10%,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经营成本。

2017年,北京海关共受理“银关融”增信担保保函15份,合计担保金额7009万元,累计为企业减少资金占压4556万元,直接节约资金成本约300万元。(祁峰)

青海海西着力打造

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青海海西州将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科学发展的原则,围绕高效光伏发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高海拔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引进、吸收、转化、推广和应用,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布局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西电东送”示范基地。构建新能源发电—载能产业负荷消纳产业链,推动能源与耗电产业整装布局发展。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将柴达木地区建设成为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引领绿色能源发展。

据了解,基于柴达木资源条件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步规划到2020年底,新增6000兆瓦光伏发电、300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4500兆瓦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全面构建起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链条完整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到2030年底,形成20G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GW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5GW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新能源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骆晓飞 张大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