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加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2018-05-03     □记者 侯云龙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所近日发布了新款AI人体安检仪,宣布这款搭载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安检仪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我国导弹武器的骨干研究所,航天科工三十五所近年积极投身军民融合产业,专注于安防信息、石油地质两大领域,推出了多款科技含量高的民用产品。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三十五所推出AI人体安检仪,除了标志着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意味着航天科工在军民融合领域进入了新一轮创新发展阶段。

此次推出的HiSC人体安检系统,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所应用航天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体安检产品。HiSC系统借助毫米波技术实现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成像,完成对人体衣物下藏匿的多种材质危险/违禁物品的全面检测,同时采用计算机视觉分析技术,有效保护人体隐私。产品已通过国家权威部门人体辐射安全性检测,兼具安检全面性与安全性。系统三维全息成像、藏匿物品自动标示、人体智能隐私保护、宽带频率源及微波收发系统等关键技术达到同类产品世界先进水平,获得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目前人体安检手段普遍采用磁金属探测加人工手检模式,最大的缺点是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另外少数场所使用X射线人体安检仪,则会对受检人员造成辐射伤害。而这款安检仪则在效率和辐射安全上有着绝对优势。其内置的天线可以捕获人体皮肤表面反射的毫米波,电磁辐射小于0.00014mW/CM2,一次安检的辐射量仅为手机信号的千分之一。

在检测能力方面,受检者只需站定于安检仪、抬起双手,2秒内,安检门即可读取受检者皮肤以外的所有信息,360°、成像分辨率毫米量级的检测图即刻生成。可对包括腐蚀性、易燃易爆液体、胶状物等目前安检设备无法检测到的非金属危险品、违禁品“一览无余”。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一览无余”只针对物品,据三十五所设计师介绍,为了保护受检者隐私,该安检仪采用智能隐私保护技术,成像记录上模糊显示人体面部、性别器官。安检判读则采用虚拟人偶映射技术,在安检仪外侧的显示屏上显示虚拟人偶,如有携带违禁品,则在人偶相应区域做出标识,隐私安全有保障。

除了上述技术突破外,这款民用安检仪还首次曝光了航天科工的AI技术。据悉,虽已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比已超九成,但该产品在一年前,危险品自动识别技术方面仍与国际顶尖水平有差距。为了稳坐国内第一,三十五所开展了危险品自动识别技术攻关。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专家挂帅,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危险品自动识别。

这一轮堪称“换脑”的攻关一举将安检仪的危险品自动识别率提高到95%,自动识别时间降低到0.7秒。也就是说,1秒内即可识别出89类危险品样本,并将结果映射至虚拟人偶,标志着该产品远超国内同类产品、达到国际最顶尖水平。

业内普遍认为,此款人工智能安检仪的问世,标志着航天科工在军民融合领域进入了新一轮创新发展阶段,未来更多具有航天科技和前沿科技的民用产品将从航天科工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走向市场,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外界看来,航天科工好像戴着神秘的面纱。但其实除了能够研发和生产众多国之重器,航天科工的军民融合技术和产品也早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近年来,航天科工加快了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转型升级,不但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还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承担起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突击队重任,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逐渐清晰,并在不断前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航天科工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

数年前,即将建成的央视新址曾因烟花爆竹而引发特大火灾。消防部门动用了98米高、彼时全国最高的高举消防车参与救援。但喷水始终无法企及150多米高的大楼顶部,救援条件严重受限。最终,在27个中队、85辆消防车的努力下,大火才被扑灭,但火灾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起火灾引起了航天科工的注意,最终航天科工创造性地利用导弹技术,开发出了被称为“灭火导弹”的“投弹式高层建筑干粉消防车”,一举破解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灭火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军民融合领域,航天科工并没有满足于自身掌握的已有技术,而是主动尝试最新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三十五所率先组织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雷达目标分类识别”的创新大赛,邀请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实力出众的8个高校、自发组建9支队伍,用人工智能方法为8大类目标、198万样例提供智能处理解决方案。这也是国内首个面向武器装备领域的人工智能赛事,得到了军方与同行的高度关注。

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三十五所“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初步构建形成了技术领先、优势互补的外部合作研发体系。2017年初,在军工业内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停留在兴趣小组的时候,三十五所就基于20余年信息感知与处理专业技术积累和前期的实际应用,果断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室,这是航天科工集团首个专门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部门。短短两年内,该研究室已获得来自集团、三院等课题近10项。目前,该研究团队已有员工24人,其中博士7人,平均年龄30岁,通过集团公司优才计划先后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引进博士3人,具备了系统设计、软/硬件实现、原理研究的全栈实现能力,为加速研发筑牢人才基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