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呼唤持久的工程师红利
2018-05-04     □侯云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际,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近40年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要想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使“工程师红利”能够得以长久保持。

所谓“工程师红利”,是指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端科研技术人才迅速增加,促使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进而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

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支撑我国迅速发展40年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可喜的是,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转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也成为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新型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悄然兴起。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培养了超过6000万大学毕业生和逾450万研究生,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曾表示,我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人数超过美欧日印的总和。尽管质量上还不尽如人意,但数量上已具备绝对优势。与此同时,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截至2016年,“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4%增长至2016年的82.2%。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几年,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年均复合增速均超过10%,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20%。此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速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工程师红利”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强的支撑力。根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工程师红利”对经济贡献巨大,不但能够促进本国产业向中高端转型,继续保持健康的经济增速,更能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未来,随着我国“工程师红利”进一步释放,不但能够确保我国经济顺利转型升级,还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基石。

不过也要看到,无论是对于科研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还是在创新研发环境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容易造成优秀研发人才外流。

如何激活我国的“人才富矿”,让具有巨大潜能的“工程师红利”变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打破现行体制机制对人才的束缚,为进一步培养和释放“工程师红利”创造宽松合理的大环境。

培养和释放“工程师红利”,并不是要简单地给予优秀人才高薪或者优渥的待遇,而是在此基础上,让各类人才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和创造力。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这套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政府资源、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企业生产能力等众多创新要素,实现有效的创新活动。以我国自行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为例,在C919成功翱翔蓝天的背后,就是多家科研院所、大型国企,以及上千家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合作。

由此可见,我们要持续培育和挖掘“工程师红利”,应充分发挥这种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让各类人才找到自己的位置,调动各自的潜能,让“工程师红利”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