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藏东北怒江上游的索县,距离拉萨等中心城市有数百公里,距离西宁、兰州、成都、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更是有上千公里的路程,但每年都有许多患者从青、甘、川、滇等四省藏区到这里来求医寻诊,有许多年轻人到这里拜师学艺。
只因这里有一所著名的藏医院,有一位著名藏医——旦松扎巴。
索县藏医院的旦松扎巴医生今年65岁,是藏医十八疗法之一“脉泻”疗法的传承人。他行医数十年,救治疾患无数。并不曾在现代学校里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他,凭借“脉泻”这一千年藏医绝技,成为博士生导师。回望半个世纪悬壶济世之路,旦松扎巴希望作为中华民族医学瑰宝的藏医药学,能够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午9时,索县藏医院观摩室里,旦松扎巴领着三十多位年轻藏医和学徒,诵读《四部医典》。半个小时后,旦松扎巴来到办公室兼诊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走廊里,身穿藏袍的患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进房间接受治疗。年过花甲的旦松扎巴,耐心细致地接待着每一位患者。他一边询问病情,一边为患者把脉,继而口述医嘱,由助手记录下来。有时候,还会针对某个药方,给助手做进一步的讲解。今年40岁的才旺珠扎,来自巴青县拉西镇,在弟弟的搀扶下,他推开诊室的门,缓慢地来到旦松扎巴面前坐下,向医生描述着自己近期的感受和变化。
“以前有高血压,经常晕倒,这两年脚动不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刚得病时,需要别人抱着挪动。现在只要有人扶着,我就能走起来。”才旺珠扎说,他住院20多天,经过旦松扎巴诊治,病情明显好转。
几十年里,借助脉泻疗法,旦松扎巴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除了西藏,川滇甘青等四省藏区的患者也经常到这里来求诊。
脉泻疗法,藏语称“杂囧”。据《四部医典》记载,专用于对不孕不育、妇科、风湿和类风湿、皮肤发痒、难愈合的伤、锥体经络、腹水、头部骨折伤经、麻风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经脉病的疗效最佳。
作为一种特殊的藏医临床治疗技术,脉泻一般分为先导、正式用药和善后调理三部分,针对血液和黄水中毒等疾病,通过脉络、经尿路排出体外。脉泻用药有多种,其中包括强巴堆巴、加如古觉等,在采药、选药、配药和加工等多个环节,工序繁琐,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会增加风险。
“脉泻疗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要综合施策。病人在接受脉泻诊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这就需要医生及时处置,准确应对。”旦松扎巴说,“脉泻疗法,最重要的是临床经验。这需要大量积累。”数十年来,旦松扎巴一边在临床一线救死扶伤,一边开展学术研究,钻研大量藏医学典籍,梳理藏医脉泻和腹泻疗法经验,研制了藏医脉泻和腹泻疗法必备秘方——强巴盾巴、那木加斯泻、阿如斯泻等药物,研制了果迥仁青租泻、布泻等特色疗法及其药方,编制了《脉泻疗法的临床实践指导》一书,为藏医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旦松扎巴下班后,还会经常“加班”为医院里的年轻人授课,结合理论与多年实践,把一生的诊疗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来自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的实习生旦增吉说,老师讲课时,各种案例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对刚学完四年理论课的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
1997年至今,旦松扎巴已培养各类学生3300多人。2013年,西藏有3人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旦松扎巴位列其中。2017年8月,他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称号。
记者问旦松扎巴如何评价自己,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首先是从小学修的藏医药专业,或者说家传的宝贵技艺,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了下来,并给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就是每年带学生,都很有成就感。”
作为脉泻疗法的传承人,家族的传承也一直在延续。旦松扎巴的大儿子旦增加布,自2009年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至今,一直跟随父亲学习临床藏医技术,已经掌握了藏医水银炮制、脉泻疗法等传统藏医的高难度技艺,同时还在攻读师承藏医硕士研究生。
经政府批准、支持,旦松扎巴在永纳村自家住宅附近建了一个藏医诊所(现更名为“利众藏医院”),和儿子一起为群众诊疗治病。一年四季,老医生分别在县藏医院和自家诊所坐诊,勤勉行医,风雨无阻。
“有这么多病人从各地赶来,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现在上了年岁,就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帮更多的老百姓治好病。”旦松扎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