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的山羊胡,头上系着白毛巾,身着一件黑色粗布衣和泛黄的羊皮袄,镜头下的老李摆出各种专业的造型,年过六旬却显得十分矍铄。
老李名叫李世喜,是吕梁山碛口古镇的“大红人”。清晨的凉意还未退去,老李便迎来了这一天的首批“客人”。“他们是从北京来碛口采风的学生,都是学摄影的,他们的老师好多年前就来过,都是我的好朋友!”
听老李介绍,碛口之碛,指的是水中的乱石滩。碛口位于山西临县,在黄河边上,与对岸的陕西隔河相望。过去贩运货物的船只从黄河上游而来,到了此地的大同碛,急流险滩使得船只无法通行。人们只能弃水行旱,在此地修建“码头”,人、船、货逐渐增多,碛口变成了镇子,繁华起来。
碛口由黄河船运渡口而生,而老李曾经也是码头上的一名船工,深邃的皱纹刻在老纤夫精瘦的脸上,仿佛在讲述着岁月的变迁。
“乾隆到民国时期,西部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五省的羊、绒、皮、毛、药材,还有炒菜吃的胡麻油、蒸馒头用的碱块,要运往东部地区,都要途经碛口输送。”老李点上旱烟袋,感叹道,随着公路和铁路的修建,水运功能渐渐削弱直至消失,曾经晋商往来的“西大门”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碛口处在贫困山区,在没有搞旅游开发之前,老百姓都穷得叮当响。后来有好多专家学者来这里考察,加上摄影绘画爱好者的宣传,政府不断修缮古镇民居,碛口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了。学生们就三五成群地来这里采风,有时候一住就是半个月。”老李发现,自己的“羊倌”行头很受欢迎,于是给他们当起了“模特儿”。
后来,又有各种剧组陆陆续续来到碛口取景、拍戏,老李便客串演了不少角色。“演员这碗饭可不好吃哩,一晚上不睡觉地对台词都是常事儿,不过没有白辛苦,学了不少东西呢!”
用老李的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干一行就爱一行”。除了搞艺术,老李还发现了“新商机”。
“剧组和学生有时候很多,镇里的宾馆住不下,我就把自己家窑洞打扫出来给他们住。”老李说,20多年前接待《炮打双灯》剧组几个月的拍摄,剧组临行前给他留下2000块钱以表感谢,在当时确实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着游客和学生越来越多,老李就把镇里的左邻右舍带动起来,把家里多余的窑洞打扫出来变成“民宿”。“一个人给个10块、20块的住宿费,这也是经济收入嘛!以前没人开旅馆,现在一到节假日,家家户户都成了农家乐。”
紧邻黄河岸边的“四合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时期曾经是当地有名的商行,如今这里已易名“碛口客栈”,生意还算红火。在客栈做保洁员的陈大姐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在外面打工几乎挣不到什么钱,去年开始在客栈打工,每个月也有了1500元的收入。
据了解,从2015年至2017年,碛口的客流量从10万人增长到50万人。全镇有33000多人口,各类民俗客栈、农家乐50余家,旅游商品经营户100余家,解说员近50人,旅游从业人数达4000余人。
据碛口镇党委书记李金峰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景观道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分批修缮改造古镇民居,组织解说员业务培训,提升古镇旅游质量。此外还在古镇周边修建了碛口皮影馆、风情馆和文创店,组织老百姓表演道情戏、三弦书、伞头秧歌等,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再现古镇昔日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