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带动手艺人 非遗作坊火乡村
2018-07-27     □记者 邵瑞 西安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汉水之滨,山村清晨,做了20多年豆腐的村民古永凤又站在石磨旁开始忙碌了。与前些年不同,她制售豆腐的地方不再是摊位和铺面,改成了时兴的工坊。石砖木柱红灯笼,工坊内古香古色,装饰考究。

这间豆腐工坊位于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劳务输出和零散的种养殖业曾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整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9.7%。村里早些年修建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问题,但村子原始的小农经济格局并未改观。

2016年,后柳镇准备将中坝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利用村子周边两个当地知名景区的辐射作用,吃上“旅游饭”。镇上干部找到了在中坝村长大、外出创业成功后有返乡投资意愿的“能人”陈国盛,希望他牵头带领村上发展旅游业。

经过调研,陈国盛发现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很多,但低水平重复抄袭、管理经营不善等问题大量存在。他注意到村里安置社区总共居住了72户村民,“我们必须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想到了72行,行行出状元,可以用聚集不同行业作坊的小镇形式来打造,作坊定位于主要展现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陈国盛说。

搜集非遗手工技艺并让它们在作坊里“落地”,陈国盛费了一番苦功:从农户家收购老工具,搜寻资料照片,拜访非遗传承人,考察外地的文化馆、非遗办,劝说村里的手艺人加入作坊……“有些工具实在找不到,我就查《天工开物》,按记载边琢磨边做出来。”陈国盛说。

在陈国盛的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总投资1亿元的中坝作坊小镇项目很快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营。古朴的石板街道上,传统榨油坊、豆腐工坊、草鞋铺子、石泉鼓气馍、手工搨辣子、汉中藤编等非遗手工技艺作坊林立,游客可入内跟手艺人学习并现场操作,感受非遗手工技艺的技术性、艺术性。

丰富新奇的玩法也令前来体验的城市游客不断增多,这给古永凤带来了新挑战。“以前我只管豆腐做了卖,现在陈老板要让我当讲解员,教游客石磨怎么推,豆汁怎么处理,”古永凤笑着说,“也好,不停有游客要给我磨黄豆,我省事多了。”

陈国盛说:“他们都是老手艺人,现在要当讲解员,将来还希望他们能当演员,来诠释‘一个作坊一台戏’。我也希望通过他们让更多人接触到陕南非遗手工技艺,把这些技艺传承下去。”

草鞋铺子的“店主”,中坝村人朱金富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打草鞋,但因为手工草鞋编织慢且卖不上价,一直收入微薄。现在,朱金富的草鞋铺子里摆有6张供游客用的草鞋耙长条凳,他的主要工作也从自己编草鞋变成教游客编鞋跟,每个月能稳定收入工资1600多元。

后柳镇副镇长侯小山介绍说,村里农户将闲置门面房以租赁或资产入股的方式提供给景区经营并享受分红,村民还通过在景区就业等形式实现脱贫增收。同时,景区消费还带动了周边8个村600余户农户(含贫困户168户)发展订单牲畜、家禽、传统及特色种植业。

陈国盛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成为石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能人兴村”战略的一个缩影。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说:“我们希望通过挖掘能人在知识、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调动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破解农民脱贫增收难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