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
2018-10-15     □李云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断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取得显著成效,但应该看到,仍存在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建立监管到位、决策科学、创新强劲、活力迸发的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机制,从而真正激发广大企业的活力动力。

充分肯定国有企业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

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国有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既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增进国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保障我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

国有企业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不可低估。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文化类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71万亿元。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就业、确保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国有企业在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方面也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清醒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国有企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产收益率低、经营效率不高。2018年上半年全国国有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约1%、净资产收益率约2.86%。国企总体收益绝对值大,但资产收益率不高,资产经营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企业决策风险高、风险责任相对小。由于投资项目往往金额巨大,而一些企业决策程序不健全、决策机制不科学,造成较高决策风险甚至重大损失,且造成损失后追责难度较大。

三是企业所有者缺位、外部监管不力。现有国资监管模式下,出资人代表的监管作用很难充分发挥,监督不力、监管过多过细与监管不到位并存,跑冒滴漏、寻租、利益输送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机制不活、企业改革发展缺乏动力。国企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激励机制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三能”机制不健全,“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创新不足、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近来,国企创造了一大批大国重器,但相比之下,国企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建立监管到位、决策科学、创新强劲、活力迸发的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机制,从而真正激发广大企业的活力动力。

首先,打造国资监管核心功能架构是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给国企“松绑”,才能更好发挥国企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国资集中统一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机构的核心功能架构,简言之打造“1+3”功能架构,“1”即管好国企“党的领导”;“3”即管好国企战略方向和投资决策、管好企业的过程控制与评价分析、管好企业绩效管理和问责追责。同时优化国资监管机构人员配置,配备既懂政府运行又懂企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确保国企党委(组)“把管保”功能有效发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的总要求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企制度,做到“两个维护”,保障国有企业党委(组)“把管保”功能真正发挥,确保国有企业始终跟党走,夯实我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投资决策,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不偏离。要管好国有资产的结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要管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管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确保国企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出资人利益,其基本手段是通过规范董事会有效履责实现。要管好国企在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经营中的跨企协调,避免内耗和恶性竞争。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企业的过程控制和评价分析,确保重大风险可控能控在控。企业发展方向正确非常关键,战略执行过程不走样也非常重要。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和评价分析,做好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同时综合运用审计、监察、巡视、纪检等“大监督”手段依法监管,确保战略实施过程不出重大偏差,防止寻租和贪腐。

国资监管机构必须管好企业绩效管理和追责问责,确保国企改革发展成果“颗粒归仓”。要着力管好企业经营绩效,建立与业绩挂钩、激励充分的绩效管理机制,给予董事会绩效管理自主权,加大正向激励和问责力度。绩效考核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和外部环境、社会平均成本等因素,建立绩效横向比较的评价机制,引导促使国企提高经营效率。

第二,“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

国有企业的活力动力不足,国企干部员工“铁交椅”“铁饭碗”“大锅饭”心态是根本原因,必须彻底打破,努力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彻底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以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为突破口彻底打破“铁交椅”。全面建立国企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打破国企干部选拔的传统行政级别界限和“阶梯式”选拔任用模式,建立能力、业绩导向的市场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员工能进能出机制全面建立为核心彻底打破“铁饭碗”。很多国企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能进能出机制,但只是局部。要加快改变国企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真正的市场化机制,打破体制内、体制外束缚和行政级别限制,按照用人需求与能力素质匹配原则建立能进能出机制,英雄不问出处,该进则进、该出则出。以收入能增能减机制为切入点彻底打破“大锅饭”。改变传统“大锅饭”薪酬分配机制,建立与绩效和贡献相挂钩、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根据绩效动态调整、动态考核,确保干部员工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热情。

国企领导班子“末位淘汰制”是“三能”机制落地的试金石。推动“三能”机制有效落地,解决国企中存在的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党性不足“乱作为”现象,关键是在企业领导班子实施“末位淘汰制”,从而将尸位素餐者、慵懒散漫者、不求上进者、损公肥私者淘汰出局,激发领导人员的干事创业热情。通过国企领导班子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市场化“三能”机制。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经理人机制,对企业家实行“按质论价”,打破单一行政级别式的“大锅饭”薪酬待遇模式,加大激励力度,尝试建立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规范董事会建设是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重点。

建设规范的董事会。推动国资管理以管资本为主的功能真正落地,关键是建设规范董事会,给足董事会法定权力,使其真正代表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将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企业薪酬等权力下放给董事会,推动董事会“实权化”,成为企业实体性决策机构。规范董事会的构成以外部董事为主、内部董事为辅,保证科学独立决策。

建设职业化外部董事队伍。外部董事是职业化董事会的中坚力量,外部董事必须是素质高于企业高管团队的专业化队伍,不能沿用过去的离退休人员“安置”模式,构建一支真正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专业、高素质的外部董事队伍,专职外部董事必须职业化。要明确外部董事的岗位职责、任职标准和工作要求,以不低于甚至高于高管团队的标准选优配强外部董事。

最大限度激发外部董事的积极性。建立职业化外部董事的配套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提高职业化外部董事的薪酬待遇水平,使其不低于所派驻企业高管的薪酬待遇水平,建立外部董事职业发展的常态机制。

第四,功能强大的专业智库是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国资监管机构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必须建立独立于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摆脱对监管企业的依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国资监管核心功能的落实,离不开功能强大的专业智库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撑。因此,建议国资监管机构加强自身专业智库建设,强化决策支撑功能。

行百里者半九十。国资国企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克服千难万险、敢于壮士断腕才能推向深入的新阶段,必须敢于动真碰硬,自我革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搞好国有企业的动力活力问题,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系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政研室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