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田到绿海
——一块改革试验田的绿色发展路
2018-12-27     □记者 王井怀 马晓媛 太原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冬日的塞北,站在平朔安太堡煤矿复垦区的高处,举目四望,仍然能看到片片青绿的小油松,矗立于朔风中。从煤田到绿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平朔安太堡煤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项目,平朔安太堡煤矿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9年。1984年,中美双方在北京签署《关于共同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协议》,一个现代化煤矿在塞北拔地而起。

今年68岁的吕宝禄是当年第一批到岗的工人,见证了这座煤矿挖下第一铲煤的场景。他回忆说,那时人们的发展愿望迫切,采煤作业经常“三班倒”,歇人不歇机器。截至2017年底,安太堡露天矿已经开采原煤5.3亿吨,煤炭源源不断从塞北输向全国。

剥离表层的黄土,挖掉浅层的煤炭,从山坡到煤田,平朔安太堡煤矿在支持全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面积的开采区。

“改革开放初期,从外国学来的环保理念便在这里扎根,平朔煤矿开辟了我国‘将复垦治理费用纳入生产成本’理念的先河。”中煤平朔集团节能环保部主任贺振伟说。

在煤炭开采的同时,平朔集团开始大力推行绿化复垦。平朔集团先后与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针对矿区高寒、干旱、水蚀、风蚀并重的情况,总结出适宜于半干旱黄土区采煤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中煤平朔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崔培桃介绍,多年来平朔集团累计投资20多亿元,摸索出草灌乔木复垦种植立体模式,完成土地复垦总面积4万亩,矿区复垦绿化覆盖率95%以上,排土场可复垦面积90%以上,生态环境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在安太堡煤矿第一铲煤挖下的地方,一株株蝴蝶兰开得鲜艳。贺振伟介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建设的矿区生态示范园中,平朔集团建了300个日光温室,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年产蔬菜600余万斤,培养蝴蝶兰30多万株。

来自太原的李瑞平夫妇在这里承包了30多亩地种植番茄,一人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李瑞平说:“在挖过煤的矿坑上,真没想到能靠种番茄赚这么多钱。”

现在,在平朔矿区,几千亩平整连片的耕地、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与工业化大矿区交相辉映。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祥生说,煤炭企业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资源与环境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是企业永恒的生命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