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综合保税区之后,我国又一重要开放平台将迎重磅新政利好。《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为激发对外经济活力,稳定外商投资,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起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文件,我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有望被赋予更多改革自主权。当前,经开区正密集围绕高端制造等现代产业展开布局,打响新一轮升级战。
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烙印,并于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案例和重要平台,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力军。不过,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一些地方的经开区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等新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谋求转型,打造升级版,已经成为各个经开区的重要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为了实现作为“六稳”之一的“稳外资”目标,商务部等部门今年有一系列的新思路,其中就包括“提升开放平台”。将国家级经开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平台,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正在酝酿,具体内容正在加紧研究论证之中,还会进一步征求各方意见。
有经开区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在赋予经开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进市场化改革、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让经开区能够更好地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级开发区的顶层政策体系正在逐渐完善。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商务部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工程作为重点,推动开发区创新。与此同时,开发区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就在不久前,商务部完成了国家级经开区的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
一组数据显示出经开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分量”:2017年,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1%;拥有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13.8%;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4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7件。
在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级经开区的榜单中,苏州工业园区表现突出,综合排名、产业基础、对外贸易都荣登榜首。(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