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岂可“不由自主”
2019-01-29     □方问禹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城市“抢人大战”……最近几年,周边发生的许多变化都在告诉我们,年轻人毫无疑问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和底气。

青春的魅力,在于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可能性。年轻人轻装上阵、轻舞飞扬,整个社会才可能充满活力潜力。但也因此,当我们关注年轻人负债消费,会报以更加期待与苛刻的眼光。

既要看到从“储蓄消费”到“信用消费”的观念之变,更要看出“借贷消费”与“透支消费”的本质区别。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其消费观念经过互联网拓荒,越发注重生活品质提升,消费计划变得更加积极开放。这一变化体现社会进步,也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包括拉动社会需求、丰富商业形态等。

然而即便如此,青春有适度透支的余地,却不该轻易被债务裹挟。消费是一场量入为出的理性行为,毫无节制地花着借来的钱,生活注定不会很诗意。

事实上,消费是否理性不单纯在于负债多少,数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车贷房贷,仍算是面向未来的理性借贷消费形式,而一些人沉迷于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消费,也明显难以持续、得不偿失。

一段时间以来,“裸条贷”“校园贷”乱象频出,暴力催收行业浮出水面,折射出年轻人负债已经形成一定社会问题,不少人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亟须引起关注与反思。

当前关注年轻人负债,要区分内生动因与外在推力,尤其要关注“商业营销”与“蓄意诱导”的边界。

从记者采访情况看,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一窝蜂涌向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这本身就夹带风险。此外,一些商业行为已经明显越界,其盯着年轻人的钱包,以兜售信用的方式谋取私利,却裹挟透支年轻人的未来。

有关方面亟须加强规范引导。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仍需加强年轻人理性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为债务裹挟的青春,才可能绽放最大的光彩。

另一方面,对于商业借贷的过度诱导与渗透,宜及时加以规范限制,避免各种企业借着消费升级、消费挖潜、金融创新的名义,盯着年轻人做“资金生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