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稳就业:
加快破解结构性矛盾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2019-03-15     □记者 王文博 班娟娟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对此,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完善就业优先的政策工具,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就业要关注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抓住结构性矛盾问题,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随着稳就业政策的加快落地,目前就业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最新数据可以印证。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74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其中,全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9%,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4个百分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也指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有一些情况也要引起重视。首先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如何解决?张纪南指出,要在做好面上就业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群体,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外贸出口企业、产能过剩行业、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以及农民工、中低技能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应是稳就业政策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表示。他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农民工、中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度在增大。另外,高校毕业生总量和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稳就业除了要解决就业总量压力,更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王一鸣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产业调整升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企业裁员和招工难、“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并存,部分领域、行业、地区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表示,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用工需求扩大的重要瓶颈。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认为,做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需要准确、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劳动者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也能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张纪南说。

姚劲波也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重要环节。他建议,一方面扩大高职教育规模,产教融合,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降低学费标准,有计划地扩张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办职业院校,加大实操比重,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并对实行技能岗位培训的中小企业,给予培训补贴。

“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标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平台化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形态。”莫荣说。

莫荣表示,在我国经济结构快速优化调整的阶段,新业态的出现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岗位,很多人被吸纳进入新就业形态。如今,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稳就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在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看来,发展新的就业形态,拓展重点人群的就业岗位,民营企业可作为的空间很大。比如,在广大农村,可以由政府统筹资源,并与电商、农户三方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品品牌化、农人专业化”,帮助农村人口实现灵活就业。

在着力支持和鼓励新的就业形态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随之出现的问题,做好配套政策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说,比如,平台性企业、共享经济以及快递等行业,都是近几年新出现的,并且在迅速成长的就业方式。与以往工业化条件下集中化、规模化的就业方式不同,现在的就业更为灵活多样,很多都已经不是雇佣关系了,不是一种劳动关系,而可能是一种劳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统的法律,可能很难去涵盖现在复杂的就业方式。

“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真正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是我们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走向互联网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刘尚希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