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菱镁矿资源丰富。多年来,伴随菱镁产业的壮大,矿山无序无度开采、初级产品横行、企业恶性竞价等问题也相伴产生,导致精深加工项目发展举步维艰。为彻底摆脱这一困境,2017年以来,海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实现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菱镁矿山整合和全链条转型升级,倡导行业科技进步和资源高端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菱镁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辽宁省海城市菱镁矿探明储量达到26.4亿吨,占全省的74.4%,全国的61.8%,世界的1/4,其中含镁46%以上的高品位矿石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围绕这一资源发展起来的菱镁产业,一直是海城最为重要的主导支柱产业。海城市委、市政府认为,菱镁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地下宝藏,要强化行业的全方位监管,节省资源,防止乱采、乱掘。2018年,全市菱镁产业实现产值162亿元,同比增长20%;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16%;税收实现16.62亿元,同比增长88%。
在源头上实施资源整合,放大菱镁资源优势。由市国资委代表海城市政府出资1亿元,整合包括海镁总厂在内的29家矿山开采企业,组建成立了国有控股的辽宁菱镁矿业有限公司,其中,海镁总厂占比6.41%,国资总占比62.91%。2018年9月30日,辽宁菱镁矿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启动,通过轻资产管理模式,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开采、定价、销售,将年开采量从1200余万吨压缩至800万吨左右,并纳入公司平台统一销售,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菱镁制品价格的大幅攀升,轻烧从整合前的800元/吨涨到最高峰1200元/吨(现价1100元/吨);中档从整合前的900元/吨涨到最高峰2100元/吨(现价2000元/吨);重烧从整合前的900元/吨涨到最高峰2300元/吨(现价2300元/吨);高纯从整合前的1350元/吨涨到最高峰6000元/吨(现价4000元/吨);电熔镁从整合前的2000元/吨涨到最高峰7000元/吨(现价4500元/吨)。
科学把控项目准入门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配合菱镁资源整合,推进菱镁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海城结合省市要求,研究制定了《海城市镁制品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对菱镁产业的限制类别和鼓励类别进行了详细界定,明确提出国家限制类的菱镁初级产品;运用传统技术的轻烧反射窑、重烧镁砂窑、中档镁砂窑、高纯镁砂窑、电熔镁砂炉以及单台轻烧氧化镁窑炉规模小于5万吨/年、单台烧结镁砂窑炉小于5万吨/年、单台单班电熔炉规模小于5000吨/年、单条浮选生产线处理能力小于20万吨/年、单条不定型生产线小于5万吨/年的项目不予审批,对准予审批新项目上马前也必须实施产能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置换,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了菱镁项目无序建设的情况。
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充分调动“非镁”镇区积极性,加强与邻近营口市大石桥的合作,全面推动两地菱镁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依托牌楼镇辽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设立了菱镁深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镁质材料深加工产业;依托海城开发区现有100万平土地和40万平工业厂房,规划了镁建材产业园,重点发展镁建材产业;依托腾鳌精细化工产业园,规划了镁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镁化工产业。市财政还将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全面完善了域内外菱镁项目的承接工作。目前,辽宁麦格尼科技公司投资1.2亿元的阻燃剂氢氧化镁“飞地”项目已经入驻腾鳌园区。
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助力产业迈向高端。全面加大菱镁产业金融支持和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引导本地社会资本筹建了5亿元规模的辽宁省县域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菱镁产业发展基金)。成功举办了“海城菱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与辽宁科技大学共同发起,联合中国建材研究总院、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镁产业技术联盟,以隆镁科技与沈阳化工大学合作的40万吨菱镁闪速轻烧、海镁总厂与东北大学合作的轻烧悬浮闪烁沸腾炉和与辽宁科技大学合作的全密自动化清洁镁砂竖炉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都已开工建设。
持续推进生态恢复,保障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充分借助中央环保督察和督察“回头看”势能,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结合菱镁资源整合,计划每年从辽宁菱镁矿业有限公司利润中提取1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反哺矿山治理和生态恢复,目前今年首批6片区33万平矿山修复工作已经进场施工,预计于8月底前完成;第二批67万平矿山修复工作将近期也启动。同时,加强对全市镁制品企业监管,累计关闭关停窑炉500座,完善了116家菱镁企业工况监控和在线监测设施,全市镁制品企业累计购置洒水车、吸尘车155辆,迁移和拆除露天筛分设施1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