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突破。密集政策红利下,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养老金融发展成重头戏。面对万亿级个人养老金市场,包括外资在内的多路资金正争相入局。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鼓励外资进入个人养老金市场成为政策下一步发力重点。当前已有多家外资险企有意申请养老金管理公司,银保监会与相关部委正加速推进相关准入法规制定,审批时采取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方式推出。业内人士预计,首家外资养老金管理公司最快将于年内诞生。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政府倡导并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被称为“第三支柱”。
作为缓释基本养老金压力的重要一环,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受到高度重视。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支持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养老保障,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增加包括养老等多领域在内优质供给。7月20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明确表示鼓励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
“今年以来,养老金融政策可圈可点。”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政策一方面推动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市场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养老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丰富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主体。
个人养老金领域已成为备受关注且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远远超出10%的国际老龄化标准。毕马威报告预计中国个人养老金市场潜力可达万亿元级别。麦肯锡报告同样认为,中国个人商业养老金市场有望在近年迎来爆发式发展。
在政策红利源源不断释放以及对个人养老金市场前景看好的情况下,机构对于个人养老金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截至目前,公募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一周年来总规模突破200亿元。银行方面,各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几乎全部开设了养老理财产品条线,农业银行已取得养老金管理全牌照,并将养老金融明确为七大战略新兴业务之一。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一年来,各险企累计推出60多种税延型养老险产品,固定收益率集中在2.5%-3.5%之间。
更多红利仍在路上。据了解,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产品有望迎来扩容,人社部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未来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都可以成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产品。业内预计该政策最快将于下半年落地。与此同时,鼓励外资加入个人养老金市场将成为下一步政策发力重点。(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