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不为”的辩证法
——新时代新国企万华改革创新启示录(下)
2019-08-14     □本报记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寒酸、奢华”

“锱铢必较、一掷万金”

“严苛、宽容”

……

这样一组组矛盾、冲突的词汇是记者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听到、看到、感受到的。

在坚持创新上厘清“为”与“不为”的界限,在吸引人才时把准“为”与“不为”的标尺,在绿色发展中坚守“为”与“不为”的底线,在管理改革上严明“为”与“不为”的规矩。

万华“为”与“不为”辩证法已融入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习惯和心态,构成了万华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新时代国企特有的价值观。

寒酸的宾馆与奢华的科研“账单”

在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南路,万华老厂对面,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外墙蓝色的玻璃上有四个金色大字“万华宾馆”。这个当时为了接待日本专家专门修建的豪华宾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已经显得非常寒酸,和万华全球化工行业50强的形象反差鲜明。

不建会所,不搞房地产,不投金融业,万华巨额开销都花在了哪儿?从烟台到宁波,从一线员工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集团高管,记者一路走访,随着采访深入,心中逐渐有了答案。

占地4000平方米的表面材料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在这里,水性涂料产业、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等产品异军突起,实现了近200项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只是万华“奢华科研账单”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这家公司2016年科研投入7亿多元,2017年达到12亿元,2018年突破了16亿元。

大手笔的投入成就了今天的万华,其科研方向从以前的MDI(异氰酸酯)设备优化和改造,逐步扩展到生物、电化学等相关基础性科研;拥有国内外6大研发基地、7大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一大批小试、中试产品形成梯队接力。

“你能想象,一个博士生团队,可能用5年、10年攻关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失败的情景吗?万华现在做的都是创造性的科研项目,一些基础研发时间会很长,失败率也会很高,唯一支撑大家坚持的就是万华人的信念。”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卫琦言语中透露着坚毅。

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在外人和同行看来,万华有些创新做法显得很“另类”。为了解决单体MDI产品的质量研发难题,万华曾经花几千万元建造了一条工艺和下游厂商相同的氨纶中试生产线。

(下转第四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