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让人忍不住深呼吸的城市
——林都伊春“绿色振兴”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2019-08-26     □本报记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座百万余人口的偏远林城,一年可吸引逾千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高达84.7%的森林覆盖率,让人欲罢不能地想多做几次深呼吸。

兼具国有重点林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多重元素于一身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定位“生态立市、旅游强市”,依托优质的生态供给念活“旅游经”“富民经”,带动东北老林区开启“绿色振兴”。

迎客不需酒,绿色就醉人

在伊春市的一些景区游玩,经常可以看见游客和一个个木牌或塑料牌亲密“合影”,牌子上面用醒目的数字标注着负氧离子的含量,这成为林区有趣的一景。

地处莽莽小兴安岭腹地、人口110多万的伊春市,2018年接待游客1584万人次,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6%和28.8%。

这些游客因何而来?答案正是生态环境。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岗”……8月的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里,奇峰怪石,悬泉飞瀑,73岁的南方游客张兰走在林间的栈道,耳边小鸟啁啾,情不自禁唱起歌来。同行的朋友们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有人跟着拍手哼唱起来。

“这里的空气太好了,感觉都要‘醉氧’了。”老人笑着说。

让一些游客笑称“醉氧”的伊春市,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森林、40万公顷湿地、700多条河流,森林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可达20000个以上,已逐步建立从森林到湿地,从野生动物到江河源头的保护体系,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

亮眼的数字背后,成绩得来不易。

伊春市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曾为国家建设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用60吨标准火车皮连起来可绕地球1圈多,但是长期采伐也破坏了林业资源。

伊春市林草局副调研员吴立生说,2013年以前,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比例一度达到4:4:1:1,可开采林木仅为1/10,最严重时几乎无林可采。

2013年底,伊春市在黑龙江省率先启动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天然林,昔日满载原木呼啸奔驰的森林小火车驶进历史,林区生产职能由木材生产转为资源管护、森林培育。

尤其近3年来,生态环境加速恢复,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装满20万个标准火车皮。目前伊春市林木蓄积量增至3.48亿立方米,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处、67万公顷,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58岁的刘进国曾是伐木工人,当年每天能砍30多棵树。现在他成了护林员,和同事巡护着10000多公顷的山林,每天巡山走两三万步再正常不过。“树多了、草密了、空气更新鲜,工作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说。

生态趋好,出现“虎踪”,一只体重约150公斤的东北虎今年在嘉荫县青山乡被发现。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快速增加,甚至狍子跑进市中心、野猪闯进庄稼地的情况时有出现,一些农民不得不常备鞭炮驱赶野猪。(下转第三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