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做好药
寿仙谷:有机中药品牌强势崛起
2019-10-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地处中国温泉养生生态产业示范区的浙江省武义县,有一家专业从事灵芝、铁皮石斛等名贵珍稀中药材品种选育、研发、栽培、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百年传承,特别是经过新时代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公司逐渐形成了两大业务主线齐驱并进的经营模式,即中药饮片为主导的药品+中药功能性保健食品。

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历经不断创新发展,寿仙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中华民族医药百强品牌企业。

灵芝自主育种的拓荒者

寿仙谷是由清末民国时期的“寿仙谷药号”继承而来,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焱为“寿仙谷药号”第三代传承人。

1993年,李明焱将研究重点从食药用菌领域转战灵芝、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的优良新品种选育、仿野生有机栽培和精深加工,公司先后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皮石斛新品种和灵芝新品种。其中,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1号”“仙斛2号”经过鉴定,多糖含量分别高达47.1%和58.7%,远超2015年国家药典规定不低于25%的标准;灵芝新品种“仙芝1号”“仙芝2号”各项指标远高于日本红芝、韩芝等目前国内主栽品种。

2018年全年,寿仙谷实现营业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38.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21.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034.87万元,同比增长15.59%。

最新年报显示,寿仙谷目前主要围绕灵芝、铁皮石斛这两种名贵中药材研发中药饮片及保健养生产品,其中灵芝孢子粉和铁皮石斛两类主打产品在2018年的营收分别为3.53亿元、7924万元,二者贡献了该公司85%的营业收入。

早在2013年,“寿仙谷”商标就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14年11月,“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5月10日,寿仙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成为国内灵芝、铁皮石斛行业上海主板上市第一股。2018年,李明焱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至2019年,公司主导制定的《中医药-灵芝》和《中医药-铁皮石斛》ISO国际标准正式颁布。

不断加强产业链建设

寿仙谷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和实践,实现了从中医中药基础科学研究、优良品种选育、仿野生有机栽培、传统养生秘方研究与开发、现代中药炮制与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到销售及中药临床应用等一整套完善的中药全产业链,并实施身份证可追溯制度,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寿仙谷还建立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首先,优良品种是道地药材的关键;其次,中药饮片行业的上游为中药材种植;再次,灵芝及铁皮石斛相关产品是公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核心。同时,产业链的下游为药品流通行业,公司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在浙江、上海等地设立了21家直营店,主要销售“寿仙谷”品牌的灵芝、铁皮石斛、西红花等深加工产品,增强了对流通渠道的控制力。

建立创新发展机制

自寿仙谷公司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与不少大学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产品,制定标准,硕果累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公司研发经费增长明显,驱动创新良性发展,全年研发支出3366.69万元,同比增长60.55%,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总收入的6.58%。

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源于寿仙谷拥有一支掌握尖端高科技、医学、药学、营养学的专家和学者所组成的强大科研队伍。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96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博士3人。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良好均衡的价值分配体系,激发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寿仙谷还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发展前景可期

“我们看好灵芝行业和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李明焱表示,中医药要走向全球,的确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规范化生产体系及标准。传统中医领域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来自于生产体系。以往,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中药种植大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很难保证中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以,中药企业必须建有自己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从育苗、生产、后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种植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得中医药产品从源头开始就可以有标准可循。

“用真心,做好药”是李明焱多次强调的六个字。李明焱率先提出“开发生态绿色有机产品,为民众健康、美丽、长寿服务”和“有机国药,清补养生”的理念。在自身“实力+行业+政策”建立三重利好的推动下,寿仙谷未来可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