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移动支付用户对生物识别接受趋稳定
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安全隐患成“最忧心选项”
2020-01-09     □记者 张莫 实习生 陈雨涵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发布的《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生物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手段经过多年使用,在移动支付用户中的接受程度已逐步趋于稳定。大部分用户愿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其中,指纹和人脸识别是用户最了解的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用户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时担心的首要问题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中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的移动支付用户群体,绝大多数用户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大部分用户每天使用。在众多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是用户了解最多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占比为91.4%;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二,占比为88.8%;对虹膜和声波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占比为21.7%和21.0%;对静脉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最低,占比为5.0%;与2018年相比,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移动支付用户增长了近十个百分点,与指纹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持平,这得益于该项技术在支付交易、用户身份验证方面的广泛探索试用。而虹膜、声波和静脉识别技术有待进一步使用推广。

报告指出,2019年,有84.4%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这说明生物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手段已经过多年使用,在移动支付用户中的接受程度趋于稳定。

与2018年调查结果一致,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首要担心的问题仍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占比分别为76.9%和71.3%。除此之外,支付失败、支付环节操作复杂等问题的占比均有所下降,占比分别为26.5%和29.5%;但认为商户不支持、开通繁琐的用户比例略有上升,占比分别为38.6%和23.1%。与2018年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在应用于移动支付可能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和安全隐患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相关方应加强对客户敏感信息的保护,防范信息外泄或被非法使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