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脱贫 护生态 促开放
广西做好三篇文章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0-01-21     □记者 刘伟 黄浩铭 南宁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全国最多、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超过一倍……

过去一年,地处祖国南疆的壮乡广西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生态环境保持一流,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日趋坚定。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乡村振兴正逢其时

“每天送完小孩就来扶贫车间做工,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谭金妮一边缝着衣服,一边说着搬迁后的新生活。“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和爱人收入稳定,孩子在搬迁点附近读书。过去住危房、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返。”

和谭金妮家一样,目前广西50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贫困户均已搬迁入住。为使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广西累计投入后续扶持资金36.2亿元,实现14.89万搬迁户每户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投入41.64亿元,新建和扩建集中安置点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82个,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时期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产业带动是确保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广西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百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4300多亩的芒果树已经抽出了花蕊。作为田东这个“中国芒果之乡”首个芒果种植合作社,百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包括46户贫困户在内的170多户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田东县的芒果产业扶贫模式中,合作社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政府负责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农资和品牌推广。2019年,田东县芒果产业辐射带动28个贫困村,占全县贫困村总数的52.83%,带动2700个贫困户年均增收11550元。

目前,广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2.92%,较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累计带动252万贫困人口脱贫,484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万元。2016年以来,54个贫困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3万个,建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78个,带动贫困户约60万户。

2019年,广西脱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实现12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1268个贫困村出列,预计21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脱贫成效保持全国前列。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在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村民李和娇做起民族服装出租生意。就在几年前,和农活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她很难想到,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近年来,广西开展“美丽广西·幸福乡村”活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5.22万个村庄的“三清三拆”工作,不少曾经偏僻的山村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在乡村振兴产业方面,广西走出了具有壮乡特点的发展之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创建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蔗糖、木材、秋冬菜、水果、桑蚕等产量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培训班暨现场会在崇左市召开,广西推动乡村振兴做法得到多方认可。

生态环境保持一流以绿色作为发展底色

冬日的那考河湿地公园,鹭鸟低飞、花开正茂,清澈的河水流淌在绿树青草之间,秀丽的风光吸引众多游客。那考河多年前曾是广西南宁出名的臭水沟,通过截污改造,如今蜕变成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各类花卉和水生植物繁茂,成为南宁的“网红打卡地”。

有着“生态优势金不换”金字招牌的广西,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加强漓江、南流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

在漓江流域,沿岸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复绿”。走进位于漓江源头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修旧如旧的古民居与绿水青山相互映衬,村庄内干净整洁,禁伐、禁采、禁渔等环保措施写进村寨的村规民约。

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漓江沿岸随处可见。

近年来,广西进行了一场力度空前的漓江生态环境“保卫战”,重点推进漓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漓江截污治污工程;开展污染源治理,对漓江游船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建成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解决了漓江枯水期生态及旅游问题。

在2019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漓江位居前列。目前,桂林已创建国家级的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县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16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83个,市级生态村1398个,在广西处于领先。

数十米宽的南流江边,绿树依依、碧波荡漾,吸引了不少人在岸边垂钓。南流江是广西最大的独流入海河流,这一流域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大,养殖粪污、沼液污染物排放给南流江带来严重污染,南流江横塘断面水质曾被评为劣Ⅴ类。

广西大力开展南流江流域治理,设立禁养区,在限养区大力推行“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目前南流江200米范围内养殖场地已被拆除清理,限养区养殖户建立了沼气池,避免污水直排流入南流江。2019年10月,南流江亚桥断面水质达Ⅱ类,为近年来最好。

九洲江全长162公里,流经广西陆川、博白两县,注入广东省廉江市鹤地水库,是流域内700多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在一段时间内,九洲江流域生猪养殖方式粗放、密度高,产生的不少粪污未经处理无序排放,成为九洲江主要污染源,导致九洲江水质严重恶化。2013年,九洲江水质一度降至地表水劣Ⅴ类。

2014年8月,桂粤共同签署九洲江流域跨界水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联手治理九洲江。2015年9月,九洲江流域污染治理被列为全国三个跨地区生态补偿试点之一。

广西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养殖和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九洲江流域内推行“高架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和改造规模养殖场,创新利用高架网床自动清粪技术,将生猪与粪污分离,养殖全程免冲水,源头节水减污90%以上,实现减量排放和高效利用。

科研团队成员指导养殖户在饲养和粪污处理环节添加益生菌,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硫化氢、氨气等恶臭气体产生,基本实现养殖无臭味。养殖粪污通过厌氧发酵、好氧发酵等技术手段处理后产生沼气、有机肥等,养殖场形成生态养殖到废弃物处理利用的种养结合闭环生态循环系统。

广西通过创新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推动了九洲江流域畜禽养殖从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模式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转变,九洲江实现了美丽“蝶变”,恢复昔日和谐景象。

2019年,广西生态环境保持在一流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7%,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6.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0.9%,6个设区市断面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10,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超过90%,森林覆盖率达62.45%,石漠化治理成效居全国首位。

多重政策机遇叠加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岁末年初,在北部湾港口城市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港口作业区内船来车往,一派热火朝天,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在装卸线旁等待装车,巨大的吊机正在紧张作业。

这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新设企业4724家;获批试点任务120项,居全国6个新设自贸试验区之首,首批55项试点任务全面铺开。截至2019年底,新设企业4724家,新增内资注册资本476亿元,其中外资企业35家,新增外资合同金额7.9亿美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谭秀洪表示,广西已印发实施《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跨境产业、新经济新平台集聚,推动制度创新,吸引优秀人才集聚。当前,广西正在加快制定出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为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坚强法律保障。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广西抓住机遇加速拓展开放合作水平。南宁国际铁路港一期、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期、钦州港东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关键项目的建成有力地促进陆海新通道建设。2019年,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达382万标箱,同比增长35%,增速排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243列,同比增长1倍。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汝焜表示,随着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正式出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广西正迎来新一轮开放合作发展重大机遇。广西将大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在通关便利化、多式联运“一单制”、启运港退税等方面开展创新,加快构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动形成沿海沿边产业带。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带来的物流集聚优势,结合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和政策创新优势,推动各类合作平台加快发展,在对外开放上实现融合发展。

作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广西目前已推出131项改革措施,57家金融机构入驻中国—东盟金融城,中银香港、中国太平保险等区域性金融总部入驻运营。广西成为全国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地区之一,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西部和边境省区中排名第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战勇表示,2019年,广西完成体制机制改革10项,包括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实现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实现货物贸易名录登记业务电子化办理,印发创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等;完成产品服务创新12项,包括金融机构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供金融服务,开展跨境区块链服务平台应收账款融资试点,完善广西外币现钞调运资金头寸清算模式,推广关税保证保险便利通关服务模式,完善跨境务工人员人身保险体系等。

推动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方面的创新还包括实现重大改革突破16项,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移动支付先行区建设、边境口岸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体系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已启动并正在推进的重点事项38项,包括面向东盟离岸信息港建设、设立广西合资证券公司、建立保险创新激励保护制度、探索构建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等。

“当前,广西金融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市场创新动力不断激活,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金融平台建设不断推进,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战勇说。

作为广西重要的对外合作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加速推进,去年建成运行广西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等29个重点项目,华为、浪潮、阿里、腾讯等27家互联网龙头企业入驻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重点打造的钦州华为数字小镇,建设约8万平方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空间,初步实现了大数据关联企业的快速集聚。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获得国家大力支持,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方面,广西去年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到位资金超过3000亿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注册企业累计达337家,已投产65家;贺州东融产业园和粤桂产业合作园已有120多家企业进驻,其中60%以上自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累计引进65家合作企业。

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2019年,广西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排全国前列,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18%左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分别超过20%、5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保税物流进出口额增长2倍以上;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约50%;边境小额贸易实现正增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