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市场供给恢复仍需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一系列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如何化危为机,加快促进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
王微表示,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生产恢复以及社会预期方面。首先,疫情防控需要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对传统消费需求释放形成一定抑制,购物、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其次,疫情对恢复生产和市场供给产生影响。春节假期,大量企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企业停止营业,受假期延长、返程人员隔离观察、防护用品短缺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大量就业人口返城受限,各类制造企业、服务业复工复产进展不一,市场供给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此外,疫情对民众心理及社会预期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王微指出,随着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和企业复产复工步伐加快,进入二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将逐步恢复常态,市场供给趋于稳定,城乡居民被压抑的需求将得到快速释放。客观地看,疫情对今年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我国经济仍将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王微指出,疫情倒逼创新发展提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市场的创新热情得到激发,一系列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为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王微告诉记者,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消费进一步线上化。网络购物、网络课堂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线上消费呈现高速增长;一些新的线上消费孕育兴起。“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接受度的提高,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可能被打破,线上消费内容和场景将不断丰富,消费者对线上渠道的粘性将进一步提高。”王微说。
此外,应用新技术的新型服务方式也在快速涌现,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消费领域,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兴服务方式大显身手;在生产领域,针对疫情救治等医务特殊场景和利用5G云端技术,开发出了用于消毒、清洁、测温、巡逻等新型服务机器人,并在一些重点医院投入使用,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感染风险。
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新型工作方式也成为新趋势。近期复产复工期间,由于隔离、限制出行等影响,倒逼许多企业和单位转向分散、灵活办公,由此推动了大量网上办公、视频会议、在线交付等新工作方式出现,有效推动了办公效率的提升。(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