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由于制度、习惯和成本等因素,“无接触服务”在某些领域进展缓慢,疫情的发生客观上推动了行业变革,目前,国内多家企业或平台均采用了“无接触配送”。
当前,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9%。从消费发展格局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网上零售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2.88%提高到25.83%,生活服务线上规模也不断提升。以美团点评为例,2016年到2019年平台上生活服务交易规模年均增长超过40%。
顺应服务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来有为认为,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疫情结束后,都应该大力发展“无接触服务”,与传统服务方式形成“双轮驱动”,稳定和促进消费。
来有为建议,短期来看,在疫情期间推广“无接触服务”,保障民生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长期来看,将“无接触服务”新服务、新模式作为促消费、提质量的抓手。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无接触服务”相关指导意见、行动计划等;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依托平台企业做好职业教育培训,保障人才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领域引入“无接触服务”,加大“无接触服务”的推广力度。
二是制定“无接触服务”相关标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与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等共同制定外卖、快递、远程服务等行业“无接触服务”标准和规范,同时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协同共治,将标准落到实处。
三是搭建“无接触服务”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加大对“无接触服务方式”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推行无接触送餐(送货)服务,鼓励在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场所统一设置外卖、快递无接触取餐(取货)点,在写字楼、医院等地方合理规划空间,推广智能取餐柜等无接触配套设施,政府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四是加大对无人车配送的支持力度。无人车配送目前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受到技术、法规等方面的制约。建议加大无人车研发支持力度,如无人配送共用技术、平台开发等;进一步完善低速无人配送车上公开道路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有合理安全机制保障的情况下,允许低速无人配送车(时速小于25公里,符合非机动车辆标准)先行试点,并逐步开放更多道路允许无人车行驶;推动无人车配送在产业园区、居民小区等特殊场景的落地和示范,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