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疫情冲击 多机构积极援助新兴市场国家
2020-04-02     □记者 闫磊 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多个国际机构决定实施资金援助等措施,保障这些国家渡过危机,防范其因采取量化宽松措施引发公共财政失衡、债务违约等风险。

多个机构加码援助

二十国集团(G20)3月31日表示,将在两周后出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计划,以应对最贫穷国家的债务脆弱性问题,并向新兴经济体提供资金援助。

G20财长和央行总裁在视频会议上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将如何缓解新兴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近期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规模已达830亿美元。

此外,G20国家将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合作,协调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监管和监督措施。

多个工作小组将在4月15日召开下一次会议前公布该计划的相关细节。会议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线上春季会议期间举行,上述两个机构的领导人也会参加G20的例行电话会议。

路透社文章称,由于各国政府实施宵禁并关闭商店、旅行暂停且制造业供应链受到干扰,预计此轮疫情将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IMF和世界银行联合呼吁官方双边债权人采取紧急行动,暂停最脆弱国家的还本付息,其中部分国家还受到油价暴跌的沉重打击。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3月31日对G20国家已经采取的措施表示欢迎,但她表示,仍“非常担心2020年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前景,尤其担心经济低迷将给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带来的压力”。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IMF已经调整了规则,允许最贫穷成员国将资金用于危机应对,而不是偿还IMF灾难遏制和救援信托基金提供的贷款,并敦促其他成员国贡献资金,将该基金规模扩大到10亿美元。她表示,新兴经济体至少需要2.5万亿美元的资金,才能避免债务违约潮。

期待更广泛协作

加强协作、减少债务、尽快得到援助成为近期遭遇疫情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最大的期待。

据IMF官员透露,已有80个国家寻求资金援助,预计有更多国家提出请求。3月31日该机构发布公告称,其执行董事会已批准一项为期3年的双边借款协定框架,该框架将在今后几年保持规模1万亿美元的贷款能力。

IMF执行董事会近日还采纳了对控灾减灾信托(CCRT)的迫切改进措施,确保IMF能为最贫穷和最脆弱成员国提供债务减免。CCRT允许IMF在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发生之后提供债务减免,以惠及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该决定将允许所有人均收入低于世界银行优惠支持业务门槛的成员国获得长达两年的债务减免资格。

联合国也加大了资金和人力部署力度,支持新兴市场国家的民生保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31日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共同应对。

古特雷斯说,目前还没有出台一个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方案。他强调,发达国家帮助欠发达国家提升卫生系统抗疫能力至关重要。

古特雷斯说,为支持中低收入国家有效控制疫情,联合国已设立专门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重建基金,以最大程度减轻这场危机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非洲国家的财政部长4月1日通过视频会议发出呼声,希望IMF、世界银行以及欧盟能够支持债务宽限,包括延长还贷周期和利率优惠。

积极自救应对疫情冲击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遭遇萎缩,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正采取购债等量化宽松政策作为紧急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

据不完全统计,波兰、哥伦比亚、菲律宾和南非的央行均已开始在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和私营部门债券,巴西和捷克的央行则要求出台新法律允许它们这么做。

巴西央行行长内图日前宣布了1.2万亿雷亚尔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方案。他还要求修改宪法,允许巴西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务。

波兰央行两周前宣布“大规模购买”国债,但没有透露具体数额。哥伦比亚央行上周紧随其后,计划斥资约25亿美元,大量购买私人贷款机构发行的债券。

菲律宾央行将在未来6个月斥资60亿美元购买政府债券,作为“国家政府的额外生命线”。南非央行上周也开始购买政府债券,与此同时,该国准备实行为期3周的封锁隔离。

《金融时报》文章指出,上述相关措施在过去一周取得了一些成效,债券收益率从3月早些时候触及的高位回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财政压力。但这只是短期的缓解。许多分析师质疑,超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提高了产出,还是仅仅推高了资产价格。

“如果有大量失业人员或个体经营户,而且个人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存在,那么这些政策很难奏效。”高盛拉美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尔贝托·拉莫斯对《金融时报》表示,“非正规经济中的人们没有储蓄,甚至无法申请失业保险。”

《金融时报》文章警告称,过去10年,一些政府设法扩大本土债务市场,降低对外国贷款机构的依赖性。但本土贷款来源很有可能被即将到来的公共财政需求压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