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
——深圳特区40年巨变折射中国道路优越性
2020-08-25     □本报记者 张超文 王攀 李佳鹏 孙韶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1.97亿元到26927.09亿元,GDP增长13000多倍;从最高楼仅有3层,到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从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到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先进制造业占比超过71%……40年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到新时代的“示范区”,深圳书写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罕有的奇迹,在这里改革创新大潮不断喷涌。

“就是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2018年10月,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前夕,总书记又一次踏足深圳。在这片改革前沿地,总书记向世人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深圳特区40年的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掀起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引领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深刻变革壮举的生动注脚,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突围:标注中国道路逻辑起点

2020年,当全球不少城市仍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际,深圳经济率先“V”型反弹,疫情下的经济成绩单飘红。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是40年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发展中厚积的力量,锻造的以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热土。

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在超过1万亿元体量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

从建设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到全国首个企业“秒批”系统上线启用,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前深圳的市场活力充分迸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40年间,深圳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在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000港元。(下转第三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无标题文档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