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原生态发展在海外开枝散叶
2020-12-16     □吴滨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以原生态的“纯中医”方式一脉相传。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包括西医由此强势进入,打断了“纯中医”的传承。

百年后,历史的“巨手”似乎在平衡着东西方文化的天平。以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契机,海外中医人开始大规模挺进到西方各国及世界各地,送去了中医针灸,用临床疗效征服所在国民众。尽管这种“挺进”无序无组织,但是在以西医为主流的西方医学世界中,硬是在医疗和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并站稳脚跟。

曾经在国内被打断的“纯中医”原生态发展,如今则在海外建立起“侧枝循环”。海外中医人不断辛勤培育,使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改变本人及整个家族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在践行着中医在海外传承的历史责任。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海外中医更是用疗效在异国他乡拼出一条艰难之路,赢得所在国民众的信任和欢迎,为中医立法打下了基础。

以中医针灸为例,受海外立法的限制,不可以碰西医,中医针灸执业者被迫只能走“纯中医”的发展道路。与中国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腿走路”不同,海外中医只能“守正传承”,以“纯中医”为重点,走中医针灸教育和医疗的“独木桥”。

海外中医院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将成为独立的行医者,进入医院者很少。多数人毕业后,先在中医针灸诊所,或有针灸中医项目的西医医疗中心工作,积累临床经验和人脉,然后再开设自己的中医针灸诊所。因此,中医针灸教育同临床诊所医疗一样,是以市场为主导,以私立中医针灸院校为主体。中医针灸进入医疗主流(医院)尚处于早期阶段。

中西医的历史起源、发展、哲学基础、认识路径和行为规则均不相同,形成各自巨大的系统,二者的评判标准也应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用“科学指标”来评价中医药疗效,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医的系统。例如,有病患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脉弦、舌尖边红等,中医诊断是典型的肝气郁结症状,可以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之类的中药进行治疗。但如果采用西医的肝功化验检测手段,其“科学指标”检查一切正常,报告结果显示此人没病。

评价中医药疗效的“金指标”应该是临床疗效!尤其在海外以市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不讲究学历(硕士/博士)和资历(教授/主任医师),“能治好病、有疗效”是硬道理和“金指标”。

海外中医诊所许多病人都是患病后先去看西医(因检查诊治大多免费),当一段时间不见效再转诊到中医;在一处中医诊所治过2至3次,又转到另一家中医诊所再治2至3次后又转诊。因此,海外中医市场竞争很激烈。以加拿大多伦多市为例,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多伦多的中医市场可用“残酷”二字来形容。多伦多所在的安大略省有2600多名注册中医师和针灸师,约65%在大多伦多地区,即1600名左右。据笔者估算,大多伦多地区的中医师平均每天的病人为2至3名。因自己私人付费或保险付费有限,病患给中医师的治疗机会仅1至2次,几天治疗不见效就会转头走人,不再给中医师第二次机会。因此,中医师获得病患信任是关键,可减少病患的丢失率,但确需有“两下子”,即“纯中医”的综合素质及临床经验。

海外一些国家因中医立法后有转诊制度。比如,急性传染病者或急重症者需立即转诊,有些病需与其他医疗专家配合治疗,有些病治疗一段时间后若无改善,也需转诊。

总之,中医针灸师要与其他医疗专业合作,进行具有海外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而要达到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水平,仍有待时日。

(本文作者吴滨江,系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