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新年寄语:
谋篇“十四五” 提升国企改革综合效能
2021-01-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黄群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给予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活力。《建议》提出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等要求,最终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围绕该目标,国资国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其中既包含国有企业自身的行业领域发展,也包含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及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这些方面都会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最终使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目标。所谓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

当前,关于世界一流企业有一个四维分析框架,高质量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个框架的指导。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分别是价值导向、资源基础、动态能力以及战略柔性。

一是价值导向,包括政治使命、社会责任、组织文化、企业价值以及企业家精神;二是资源基础,包括人力资源、企业家、核心产品以及财务资本;三是动态能力,包括公司治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战略柔性,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业务转型以及国际化战略。其中,最关键的是战略柔性,企业的战略可以保证企业持续的发展。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很多大型央企。但按照评价的标准来看,还并不能算是世界一流企业,只能说是还在通过高质量发展往世界一流企业方向去努力。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更加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2019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前100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排名,只有华为一家中国企业入围前20,以研发投入153亿美元排名第四位;美国则有9家企业入围。2019年,中国企业的研发强度平均只有1.6%,距离世界一流企业标准还相差很远。

二是要更加注重全球化经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央企向全球“走出去”的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但从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指数、企业数、海外资产占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海外员工占比,比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低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三是要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包括责任管理、本质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几方面。如果单从国内来看,国有企业的指数是比较高的,2009年是25.6,而2019年已经达到54.6。总体来看,虽有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处于中间水平。而民营企业则相对差一点,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表现得也不是很好。因此,在社会责任上,国有企业还要更加努力。

未来国有企业想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对于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布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推进国有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导向,服务于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原则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更好地服务整体国家要求。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可以更加明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服务于民生目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制造强国等使命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个原则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更好地满足协同推进改革要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环境、解决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垄断问题、有利于建设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等各方面要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十四五”国企要在维护产业链安全中 发挥主导作用

□王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在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保障涉及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品供给的同时,加快巩固产业竞争优势,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打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首先,国有企业要以稳定的产业链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防军工、基础产业、民生产品涉及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影响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国有企业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国有企业还必须在“市场失灵”的民生保障、公共设施等基础社会产品领域起主导作用,需要承担起反经济周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任务。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在加快退出落后产能的同时,进一步立足国内大市场,加强对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重要能源、重要物资和产品保障能力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切实加强涉及国家安全和民生的重要产品及产能储备。

其次,国有企业要成为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中的主力军。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是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是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在涉及国家经济跨区域重大布局的能源、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投资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也一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承担起新型举国创新的新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其三,国有企业要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国际产业链中的关键竞争优势。在已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必须在产业的上下游、原材料供应、技术获取、市场开拓等重要方面和环节加强产业链管理,打造友好的产业环境,确保上下游供应安全通畅。同时,国有企业要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更为重视规模与效益的统一,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创造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不易被替代的关键竞争优势。

其四,国有企业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升级自身价值链的位置。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在新形势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沿,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融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建立健全超前研发及技术储备体制,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升级价值链,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向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高端不断跃进。

其五,要通过国有企业发展加快国内产业价值链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既要促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要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发挥产业龙头牵引作用,协同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链和价值链改造升级,使我国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有效发挥 国有资本投资、 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项安波

“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完善国资管理体系和实现“管资本为主”的核心环节。当前,《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意见》和《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已经出台,有效发挥“两类公司”的功能作用具备了政策条件和基础;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信号枪”正式发令。

为更完整有效发挥“两类公司”的功能作用,应进一步发挥其“两主体一通道”(国有股权持股主体、国有资本运作主体及流转通道)作用,以资本流动、产业引领、改善布局等实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并促进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理清“两类公司”与国资监管部门、出资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避免其被虚化或回归行政化。国资监管机构按“管资本为主”转变职能和转换管理方式,聚焦管资本的“优化布局、规范运作、提高回报、维护安全”四项重点工作,落实“三个归位”;及时公布并落实权力、责任和授权放权三个清单,为“两类公司”发挥公司制、市场化出资人的实质性作用提供空间、创造条件。

在市场化运营国有资本时,“两类公司”主要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以出资额为限、以股权为纽带、以公司治理为渠道、以派出股权董事为手段、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和影响出资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是其出资企业积极而又有限的股东。

“两类公司”为履行积极有限股东权责,必须兼具“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能力,除有特别约定之外,其所持国有股权均可流动、可变现,破除国有资本长期凝滞的消极效应,并以资本流动来传递资本市场压力。

为更好地以市场机制服务国家战略,“两类公司”要加快从传统产业集团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同时,“两类公司”要提升作为积极有限股东的履职行权能力,包括:提升“管资本”能力、股东权益保护和股东协调能力、制度建设及“以市场机制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战略引领和考核评价能力、全面风险防控能力。为实现转变,应对“两类公司”这一综合性改革予以系统化支持;释放人的积极性,为“两类公司”提升能力提供基础性条件;完善政企关系,为“两类公司”发挥实质性作用提供作为空间。

切实发挥“两类公司”调整基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平台作用。“两类公司”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当前阶段,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提升“以市场机制服务国家战略”能力、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支撑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为此,“两类公司”要适应竞争政策、支撑创新政策和落实产业政策,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来调整国有资本流向,围绕功能定位和战略任务开展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和股权管理,优化基础产业布局和结构。

其次,“两类公司”将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聚焦创新型和高成长性企业,探索进入“云大物智”等技术领域,参与解决国家产业体系“缺芯少魂”问题及“卡脖子”技术难题;设立产业扶贫基金、投资康养产业,助力民生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投入。

第三,“两类公司”要完善专职股权董事制度、建立股权董事库,做实出资企业董事会;根据出资企业具体情况,按“一企一策”原则分类开展授权改革,将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授权给出资公司董事会,推动权责到位和对等。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十四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

□刘现伟

“十四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要切实将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细,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改革综合效能。

“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面临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征程,国资国企改革也面临着新使命、新要求和新形势。国企改革将承担现代化建设的更高历史使命担当,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更大压力。世界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新阶段,出现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面竞争态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国内自主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十四五”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大幅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是以战略性行业为重点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制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明确调整方向和目标。继续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沿着竞争性行业和战略性行业两条线,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二是以完善治理为中心积极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推广试点成功经验。把优化股权结构作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除国有资本必须保持独资、绝对控股的特殊国有企业外,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突破“股比限制”的思维定式,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局面,建立各类股东利益风险共担、相互制衡约束的有效治理结构,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企业治理机制的根本性转换。

三是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关键点完善国企内部治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切实落实权力、理清责任、权责对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切实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坚决推进国企高管和职工的身份转化,推动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用工和分配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经理人,明确将企业核心管理层的身份由类行政事业编制完全转为企业编制。给予核心管理层阳光持股,使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程度一致化,使其经营管理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四是继续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推动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企业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要确保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企业出资人职能则主要是履行公司法规定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深化改革 释放国企创新活力

□李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关键要靠创新。“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全力支持中央企业当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

一是进一步强化中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18年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的骨干力量和国家队。推动中央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道路,是实现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是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引导与激励支持力度。对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将技术进步要求高的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纳入经营业绩考核,明确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鼓励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

三是支持中央企业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国资委指导推动中央企业组建创新联盟,与各类主体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中央企业设立或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组织,加强跨领域创新合作,打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四是在中央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工程与行动。国资委鼓励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加强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推进实施科改示范行动,提升前沿科技研发能力。

五是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资委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在集中度较高、中央企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领域,将中央企业的重大创新需求纳入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支持中央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六是在人才激励上持续发力,推动中央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正向激励,明确实施技术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政策,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赋予领军人才更多自主权。支持中央企业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共同支持在中央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此外,国资委还通过建立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深入开展双创工作,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中央企业创新类投资基金的合作,推动中央企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中央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企业也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展望“十四五”,中央企业需要在落实改革三年行动、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把攻克“卡脖子”技术放在创新驱动的突破方向。

二是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使中央企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创新创业。

三是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使中央企业资本进一步向面向国家安全领域产业、公共设施与民生领域关键产业和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产业集中。

四是推动中央企业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中央企业不仅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技术升级,增强传统产业技术竞争优势,还要进一步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产业,更要通过加大对基础领域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我国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发展的支持。

五是加强与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共同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建设,弥补一些重要产业的薄弱环节和受制于人的环节,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