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改革提速倒逼医药行业格局重构
2021-01-13     □记者 邓华宁 陈弘毅 岳冉冉 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连续两年跟踪调研了解到,经过多轮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之后,社会舆论对改革给予广泛的认可和赞赏。改革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痼疾,还倒逼医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带金销售的畸形业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受访人士认为,随着改革难度系数越来越大,未来急需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及时化解各种新矛盾,巩固并扩大改革的正向激励效应。

预期确立 各方积极拥抱改革

两年来,持续多轮的药品和耗材集采改革,显现出强大的破冰攻坚之势,积极参与改革的心态迅速覆盖初期的观望情绪。

患者成为改革最大受益方。“于国于民,集采改革都是功德无量之举!上万元的心脏支架降到几百元,对患者来说不仅仅是省了钱,背后将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被延续了。”日前,在天津一家医院住院的患者张向军激动地对记者说。当天,国家首次组织的高值耗材冠脉支架集采,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700元。

采访中,不少患者激动地说,曾经一年自付数万元的药费如今降到了一两千元,自己从过去“得大病只能等死”到如今吃得起救命药,集采改革真是一项德政!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药品集采改革深入推进,患者用药的可及面还将大幅提高。以药品恩替卡韦为例,以前全国用药可及率为30%,去年集采改革后提高到了70%以上,这意味着越来越多患者可以吃上优质药品,延续高质量的生命。

医疗控费效果显著。天津市医保局副局长张铁军告诉记者,耗材集采按照目前中标产品的预估采购量,医保节省金额将超过110亿元。这还只是心脏支架单个品种,第二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在酝酿。未来继续扩点扩面后,医保基金结余将更为巨大。

通过三轮药品集采,各地医保基金均产生明显结余,集中采购的药品价格普遍下降8成左右。仅2019年,江苏省常州市医保基金节省了2.6亿元开支,福建、云南等地节约医保基金均达数亿元。多地医保部门负责人说,集采改革之后,再也不用为医保基金年底透支而焦虑了。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集采改革更为深远的成效是,探索并确立了政府搭建平台、市场自主发现价格的稳定机制。

改革使得部分企业利益受影响,但多数企业心服口服。因为集采价格不是靠行政命令压下来,全都是企业自主报价,集采中心最后平衡确定。以心脏支架为例,企业报价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接近”,各家企业之间较为接近,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近。而且中标企业基本都是国内外主流供应商和主流产品,经历过长期的临床检验。

优化重整 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评价集采改革认为,改革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惟有如此大刀阔斧,才能加速与国际接轨,彻底扭转我国医药行业“小散乱”局面,并将内外两个循环有效融为一体。

企业创新意愿增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鹰利视医疗科技公司执行董事孙绍鹏说,我国有数万家药企和几十万家耗材企业,产业链成堆不成形,为国际医药领域少有。

他研判认为,经历几轮集采改革之后,今后医疗行业的每个细分领域,都将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所占据。而龙头企业的创新优势,还将带动更多的科技并购。2018年,孙绍鹏创办的耗材科技企业就被深圳一家上市龙头企业收购,尝到了创新甜头,他很快又创办了两家创新型医用耗材企业。

多家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带金销售模式下,企业也很痛苦。而集采向原研产品倾斜的政策导向,令企业的工作重心迅速由以销售为中心转向以创新为中心。

“集采加速了医药巨头的重组布局,让一批科技型小企业融到大量资金,进而又加快了创新步伐。”常州医保局医保处处长王谦说。

行业调整重组加速。集采改革令中标企业市场份额迅速放大,一些落榜优质中小企业的产能成了“香饽饽”,行业内优势互补的兼并重组明显增多。

公开报道显示,上海医药2018年以来连续收购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世纪药业等,首次登上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单。2020年8月,运鸿集团62亿元收购了武汉第六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安丁生物(汤阴)药业有限公司等4家药企,深化布局大健康产业。

看到改革之后的国内医药市场更加公正、公平,一些跨国药企和原本以外贸为主的药企纷纷加大投资和并购力度,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真正实现了内外双循环的协调统一。

原本主攻海外市场的浙江华海制药厂,2019年底药品集采中标后,公司抓住这一契机,努力扩围市场,2020年前3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1.41%,净利润同比增长64.23%。公司季报分析认为,国内市场业务是其业绩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消解疑虑 亟待配套改革协同推进

集采改革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亟待相关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协同发力。

推进医事服务薪酬改革。记者在云南、江苏、福建等地采访发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就会从其他渠道弥补。以心脏支架手术为例,至少需要4名医护人员在X射线辐射的环境下长时间站立工作完成。按一些地方现行标准,每台手术费用只有2000元,还要跟全科室平均分配。过去支架卖1万多元时,医生有部分提成。现在这部分“灰色收入”没有了,其工作积极性可能随之受挫。

业界人士认为,国家药品集采的制度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带量采购促使医药行业挤出灰色利益,而这部分改革红利,也为推进医事服务薪酬改革提供了空间。福建三明等地已率先探索,将部分医保基金结余用于提升门诊、手术等诊疗项目。国家医保局也在集采过渡期做了相关补偿安排。

接下来医保部门将加快对骨科、眼科、牙科等高值耗材实施集采,但这些领域都有类似的特殊性。亟待启动医事服务薪酬改革,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从而稳定公立医院的骨干人才。

守住药品质量“生死线”。记者在医院随机采访了一些患者,多数对药品和耗材的大幅降价表示惊喜,同时也担心采购价格下降之后,生产企业会不会为了控制成本而偷工减料,比如支架上的抗凝血药物,医生和患者很难直观判断。

张铁军说,医保部门注意到社会上一直存在的质量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观察,中标产品总体质量还是相当稳定的。

相关药学领域受访专家还提到,确定纳入集采的药品品种时,对重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应格外审慎,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还应更多重视其长期临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药品质量是事关改革成败的“生死线”,受访人士一致建议,加大对中标品种的质量监管强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彻底消除公众疑虑,为集采改革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