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医药以其特色优势,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被写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传承精华则刚,守正创新必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说,中医药为疫情防控和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三版至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方案覆盖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诊疗全过程,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彰显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势。
中医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一包中草药、每一袋中药水、每一张处方,以及经过一道道工序制成的膏、丹、丸、散等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中医药治疗“简、便、验、廉”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高金甫说,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活力。没有传承,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根和魂;没有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时代活力和应用价值。
惊蛰春动,品物皆春。如今,中医药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发展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在此大好时机下,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勇于改革,在传承中医精华、实现创新发展的征途上奋力奔跑。
患者利益至上 唱响疫情防控最强音
漯河市中医院于1982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39个春秋。从前的漯河市中医院场地狭小、空间受限,严重制约了发展,该院干部职工不等不靠,抢抓国家、省、市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契机,积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谋划医院新发展。医院紧扣漯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及市卫健委十大医疗中心建设规划,通过深入调研、不懈努力,完成了漯河市中医院新院区暨中医治未病中心项目的建设立项以及设计招标等工作。
据介绍,漯河市中医院项目位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占地面积113.55亩,拟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块开发一块”的原则进行。项目主要以治未病中心建设和中医院新院区建设为依托,建设老年爱心养护康复、中医药衍生品研发、中医药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用品集中消毒等五个分中心。
“其中一期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成后,困扰我们多年的发展空间受限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医院发展将进入崭新篇章。”高金甫感慨地说。医院传承守正创新、突出中医特色,扎实开展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体系建设”,推动医院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谈起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顺利获得批准的意义,高金甫兴奋地说,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体系完整、疗效确切,在“治已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因此,中医药作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支撑能够弥补西医的缺陷和不足。漯河市建设治未病中心,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漯河市中医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编制床位524张,实际开放床位410张,设36个专科门诊和18个临床科室,集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医院有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人,全国肛肠科知名中医一人,漯河市管优秀专家、市科技拔尖人才、市青年拔尖人才、市科技创新带头人33人,拥有一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和五个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近年来,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
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漯河市中医院党委超前谋划、靠前指挥,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不计报酬、不惧生死、纷纷请战,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医院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隔离病区设立的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唱响了疫情防控中的最强音。
在全面接管漯河市隔离病区后,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抗疫优势,收治的146例疑似病例全部第一时间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没有一例转为危重症,其中两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后转阴,实现了“救治患者零死亡、医院内部零传播、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疫情阻击任务。
医院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受到通报表扬,河南省总工会授予医院“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院长陈来恩作为漯河市中医专家救治组组长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医院团委被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四人火线入党,另有18人荣获漯河市“优秀护士”“河南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年来,漯河市中医院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方向。医院开展的以“白衣天使,红色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涵盖全年所有重要节庆和时间节点,创新采用符合医院特色的实践活动载体,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好评。
促进专科建设 实现中医特色化服务
如虎、如鹿、如熊、如猿、如鸟的古代仿生“五禽戏”,栩栩如生,身心调节功效跃然纸上;以坐式作“熊经鸟伸”状和“托天按顶图”式的“八段锦”挂轴图谱,中医祛病手法别致典雅;古香古色的国医堂里飘着淡淡的艾香味……
面对很多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需求,漯河市中医院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其中医药特色优势呈现出新亮点。
近年来,漯河市中医院以重点中医专科为依托,以中医特色促进重点专科建设,获得了中医特色和重点专科建设的双丰收。
“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先进名医工作室——刘兵名医工作室”设在医院中医专科肛肠科,这也是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刘兵主任带领科室从古典医籍中挖掘精华,在传承创新中制订了三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逐渐成为漯河市知名品牌科室。科室拥有院内制剂六种,开展了针灸、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结扎、枯痔、挂线、药物注射等特色疗法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肛肠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脑病科为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科室拥有十余种院内制剂,开展了头针、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十余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医院血液病科为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是豫中南规模较大的血液病专科之一。科室拥有院内专科制剂四种,开展了针灸、中药外治、色贴等多种特色疗法共十余种。
针灸科采用中医药传统疗法配合现代医学诊疗冠心病、各种骨伤科以及各种疼痛等疾病,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目前,医院14个临床科室共制定了45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开展各类中医特色疗法67项,共拥有丸、胶囊剂、膏方等八种剂型60余种院内制剂,以良好的疗效受到群众好评。
近年来,漯河市中医院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对全院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添置了1.5T超导磁共振、数字化高端大平板C臂血管造影机、64排128层小宝石CT等先进设备,为高水平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还对供应室、ICU、手术室以及有关病区进行了改造。
坚持安全有效的高质量要求,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构架。医院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坚持做到“四个不放过”,即病人死亡而原因不明的不放过、手术失败而原因不明的不放过、出现并发症而原因不明的不放过、出现投诉而原因不明的不放过,从而推动医疗质量跃上新水平,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注重技术创新,拓展业务内涵。2016年以来,医院共完成医疗创新项目40余项,其中一些项目还填补了医院空白,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通过基础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医院的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急诊和病区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等主要效率指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门诊处方合格率、门诊病历合格率、甲级病案率均达到98%以上,医疗纠纷投诉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
丰富服务内涵,让完善的中医特色优质服务体系触手可及。
医院设置“病人服务中心”,延伸了服务领域,实现了院前、院中、院后全程优质服务。全面开通电话、互联网、微信等预约挂号渠道。实行“无假日门诊”和弹性排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
医院建立健全了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和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完善了三级护理质控网络。整理优化了4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在全院积极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实现全覆盖。
医院先后建设了四大基础系统,以及居民健康卡一卡通系统、门诊及住院医生系统、合理用药系统、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实时结报等20余个子系统,实现了“居民一卡通”在医院的全面应用,并开通了门诊、住院的线上支付功能。
传承中医精华 彰显新时代魅力
2020年3月15日,医院手术室里,耳鼻喉科医生刘世锋把喉镜塞进患者的喉咙并用支架固定,但病人手术的位置比较特殊,站着手术位置太高、坐着手术位置又太低,只有双膝跪地才能顺利手术,刘世锋想都没想,果断采取跪姿实施手术。40分钟后,患者的病痛解除了,但刘世锋却一下子瘫倒在手术台前,被搀着才走出手术室。
刘世锋跪地为患者手术的事迹刷爆了朋友圈,群众赞誉他是“最美医生”。
“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只想把病人的病看好,作为医生这是我的职责”。刘世锋说。
近年来,像刘世锋一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万米高空救人的护士林琳、高铁救人三人组……
在大医精诚价值观的引导下,漯河市中医院涌现出了一批充满正能量的先进典型。这是医院增强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的一个缩影。
“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没有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就没有中医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石。”高金甫介绍说。文化自信对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化的兴盛成为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近年来,医院积极开展了阳光心态、中层执行力、医患沟通等20个专题的培训,参与培训的干部职工达5000余人次。通过长期的实践,全面提升了医院的人文服务能力,促进了医、教、研的飞跃发展,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走出了一条建设现代人文医院的特色之路。
漯河市中医院注重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继承发扬传统医学,弘扬中医药文化,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活力;完善医院VI设计,持续优化医院人文环境;结合医院基本色调,对院内设施、宣传标示等进行全面规范,充分展示医院的整体风貌和文化魅力;丰富医院文化标识体系,制作了院徽、编写了院歌、设立了网站,形成了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在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辟文化建设专栏,开办《漯河中医》院报,设立“仁、和、精、诚”文化长廊,通过多载体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医院院训在河南省卫健系统院训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院歌荣获三等奖。
在锤炼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中,实现了人才队伍医德品格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医院先后有20余名医生参加了援非、援疆工作;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医院杯”十佳健康老人大赛,累计为2300余名老年人免费进行了体检;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五进”(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活动,为群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开展义诊活动,平均每年开展义诊活动20余次,接诊群众3000余人次,发放各种健康宣教资料10万余份;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定期对空冢郭乡、大刘乡和问十乡的216户贫困户进行走访、义诊;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不定期组织专家到乡镇卫生院义诊,方便了患者就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医院定期组织“诚信服务之星”“诚信服务示范岗”评选,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促进医院优质服务工作更上新台阶。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不断推动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漯河市中医院院长陈来恩说,医院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如何识才、选才、育才、试才、用才、励才、惜才是关键。特别是识才尤为重要,人才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者则可重用。
围绕这一思路,在院党委带领下,医院持续实施人才建设工程。为保证优势科室、优势病种的良好发展态势,医院组织实施了“师带徒工程”“西学中”“青年职工培养”“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建设,为医院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技术骨干。
院内人才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并重,医院共引进博士、硕士、正高职称专家15人。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业务知识及西学中培训50余次,参训医护人员达3000余人次,并选送了120余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
据统计,2016年以来,医院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1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省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项,漯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两项,现有省级科研立项一项,有50余人在国家、省、市级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会担任职务。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生机勃勃,结出累累硕果,先后有44人在河南省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河南省中医医院感染管理岗位技能竞赛、漯河市中医药岗位技能竞赛、漯河市中医感染管理岗位等竞赛中获奖;多人被授予漯河十大青年工匠、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站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漯河市中医院将传承大医精诚,再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