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均衡增长与财政政策优化建议
——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21-10-26     □闫坤 刘诚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分化,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出现断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更均衡,三季度经济数据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二、三产业和消费投资保持稳定,外贸外资、就业形势大好,财政收支结构改善,但也出现了部分企业债务等局部事件,因此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前三季度经济增长9.8%,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均衡增长

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分化,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出现断层。各国普遍面临财政不足、供应链短缺、通胀等困难。更重要的问题是,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不同地区反复暴发,但受限于各国卫生条件、疫苗接种程度、财政实力等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复苏之路更加艰难。

相比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不平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快、更均衡。

第一,前三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这反映出三季度经济数据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基本趋势保持稳定。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一方面,我国工业增长好于服务业,但近期服务业也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恢复程度一直弱于第二产业,经济拉动主要靠的是第二产业。第三季度服务业增长加快,第三产业的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都高于第二产业。9月份单月数据也显示服务业增长加快,9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2%,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加快0.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表现较好。2021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榜单排名第12位,较上一年前进了2位。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中国长远发展动能正持续增强。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6.2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比2019年同期增长18.3%;累计实现净利润15129.6亿元,同比增长65.6%,比2019年同期增长43.2%;累计上交税费1.9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比2019年同期增长7.2%,超七成中央企业上缴税费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消费“压舱石”作用显著,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8%,比上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

尽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提升,但是增速仍然较低。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3.9%。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33亿元,同比增长4.4%,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8%,加快2.3个百分点。9月消费提速,主要是随着散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中秋国庆双节对消费产生拉动效应,消费增速向均值修复。但前三季度3.9%和9月份4.4%的消费增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内大循环的建设要求仍有差距。面向未来,仍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尤其是近期公布的几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消费任重道远。

第三,投资增速趋缓。投资增速延续回落,基建投资成为主要拖累。按两年平均,1—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比1—8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自今年1—6月同比增速见顶4.4%以来持续回落。按当月同比看,两年平均,9月份仅增长2.18%,是今年3月以来最低增速。今年1—9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5%,两年平均仅为0.85%,远不及固定资产投资3.8%的增速。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今年1—9月相比于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比上半年上升1个百分点至3.6%。

第四,外贸外资形势持续向好,结构优化。尽管国际环境不利因素较多,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仍好于预期。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外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7%,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正增长。我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95.1亿元,同比增长19.6%。而且,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3.2亿元,同比增长22.5%;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29.1%,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3.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2%。

我国稳健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疫后世界将进入“有限全球化”阶段,从客观上倒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发展。中国工厂正在填补国际市场上因疫情带来的巨大供需缺口,帮助稳定全球供应链。中国正迅速变成“世界超市”,变成其他国家和地区各类商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贸合作。

第五,就业较好。我国新增就业较多、失业率较低。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至4.9%,创2019年以来新低。失业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9月大学毕业生入职就业增加;农民工就业帮扶政策起效,带动外来户籍失业率降低;创业、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发展带动直播带货、网络购物等行业从业人员增加。长期来看,应关注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结构转型问题。

三季度4.9%的增速表示我国已经基本走出疫情冲击。由于去年三季度我国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GDP增速已相对正常,因此今年三季度相比去年三季度的增速也是一个较为正常的增速。可以发现,去年三季度、今年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都是4.9%,这表明在常态化防疫的背景下4.9%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率。

考虑到能源短缺、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正在缓解,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可能加码,我们预计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速为小幅上升至5.2%,高于三季度的4.9%。

财政收入平稳税制改革提速

第一,财政收支缺口收窄、趋于平衡。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总体平稳。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比2019年同期增长8.9%。从税收收入看,前三季度累计,全国税收收入1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2019年同期增长10.8%。分税种来看,前三季度累计,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环节税收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增速降低。前三季度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2.3%。前三季度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为1.53亿元。支出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14个百分点,收支缺口有下降趋势。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降地方升”的特点延续,中央支出同比下降1.6%,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持续压减;地方支出同比增长3%。全国财政“三保”也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重点支出增长较快,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这三类支出分别增长5.2%、2.4%、2.3%。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也在改善。1—9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1018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1373亿元,同比下降8.8%。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地方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8986亿元,其中专项债券22167亿元,专项债券发行进度61%,进度总体较慢。财政部表示,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尽量在11月底前发行完毕,持续发挥专项债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表明10月和11月两个月将大幅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

第二,国内外税制改革提速。国际社会在第三季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税制改革探索。7月10日,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第三次会议发布公报称,已就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框架达成历史性协议。10月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宣布G20、欧盟等136个国家就设定15%的全球最低税率等条款达成共识,预计2023年有效实施。这个国际税收框架对全球税收分配,尤其是如何处理数字经济时代的跨国税收分成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优化财政政策提高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未来外贸进出口需求恢复常态化后,还须进一步加强内需。展望未来,在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财政政策要适当增加力度,特别是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方面。因此,我们要通过结构性降低成本、支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障民生需求,整体上保证经济运行。

第二,保收入和保就业应当作为积极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的重要落脚点。在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及就业、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出,既有利于保障人民生计,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达成。

第三,依托数字经济提高经济增长韧性和财税收入。从疫情后我国经济表现来看,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的增速普遍较高,提升了宏观经济的韧性。而且,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数字经济税基越来越大;一些小型电商企业、直播等新业态、骑手等新型劳动者的税务监管力度加大、监管更加规范,相关税源不断拓展。从时间上看,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正好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吻合,数字经济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

第四,加快应对局部突发问题。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煤炭、天然气、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国内电力和煤炭供应偏紧,多种因素导致近期部分地方出现了限电现象,对正常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快速提高煤炭等能源供应,保障工厂和居民冬季用电需求。长期看,仍要坚持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加大布局新能源项目,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第五,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开放力度。立足国内大市场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和供应链稳定性,降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对外依赖,适度降低外贸依存度。无论是应对逆全球化还是贸易保护,都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与欧盟进行谈判磋商,推动中欧投资协定尽快落实。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包括海南自贸港、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外商投资法及配套行政法规,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把稳定的经济增长转化为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第六,要加大海南自贸港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以及浙江北京等地的服务贸易发展,使人们在内地可以更方便地从事涉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和生产。长期来看,发达国家限制关键产业链供应链进出口的政策将长期存在,中国需要把短期的扩大进出口优势转变为长期的做强关键产业链动力。

(作者:闫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副研究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