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网
中国汽车新生态圈扛起创新硬指标
2021-12-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

随着中国品牌的集体崛起,中国汽车业原有的产业布局正在被一个个迅速崛起的新生态圈洗牌。从科技创新中心首都北京、到中部崛起的创新大省安徽、再到改革高地广东,都在加紧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勾勒出中国汽车新生态圈的未来图景。

北京:“科创中心”集中示范汽车新生态

□记者 李志勇 北京报道

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落地、小米汽车项目启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北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构建新能源、智能化汽车产业新生态。随着众多重大项目的推进,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在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道路上加快步伐。

汽车新生态集中示范

2009年,北汽集团旗下北汽新能源公司在北京亦庄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专门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此后,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技术优势,日渐成为汽车新生态的集中示范区。

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小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小米汽车项目将在北京亦庄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并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也于近日在北京启动,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据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透露,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的企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投入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可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支付方式等信息前提下,开启体验收费服务。

近年来,众多汽车新技术和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北京。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近期表示,北京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部署,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依托,打造北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今年底在示范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智能化设施全覆盖,全面提升系统的服务能力,推动更大规模的网联车辆测试应用。

“高、新、特”成特征

依托产业和科技研发的优势,北京汽车产业新生态呈现出“高、新、特”的特点。在2021广州车展上,北汽集团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汽车展出了全新电动轿车阿尔法S华为HI版,搭载了鸿蒙OS智能座舱和华为高阶自动驾驶ADS系统,代表着产品在技术和品质上都有了大幅提升,而极狐汽车与华为合作开发的未来出行方式即将成为现实。

在不断推进汽车电动化的同时,北京也在积极布局其他新能源技术。例如北京率先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引领全国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北京氢能产业布局上,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打造京南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的重要区域,承担着承接北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任,汇聚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推动液氢示范项目建设,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北京市加快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

面对持续困扰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问题,北京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积极探索车规级芯片自主创新。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三城一区”高校创新成果对接会举行,各方交流最新的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汽车芯片产学研合作加速,助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绿色+智能”加速发展

北京市发改委、经济和信息化局、交通委等部门日前联合召开发布会表示,要大力推动机动车辆的油转电,“十四五”时期继续在公交、出租、道路客货运等行业加大新能源车的应用,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和出租车辆均为新能源车。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吴世江表示,北京市将研究制定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方案,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车的通行便利、运营服务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存量的老旧燃油车淘汰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推动机动车能源和排放结构的双优化。

据了解,到2023年前,北京计划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到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到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

未来北京还将进一步加速推进汽车新能源、智能化发展,让产业新生态发挥更大作用。业内专家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基础软件领域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核心环节。汽车业与ICT、集成电路等产业亟待深度融合、协同发力,进一步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加强对汽车数据与网络安全的重视与保护,以及智能网联技术人才与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共同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

安徽:“创新大省”显露汽车核心竞争力

超过了60%,累计装车已经约3700万台。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科技的迭代进步,汽车将由代步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更多方式的人机交互,满足各类个性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边界会变得模糊,汽车将广泛吸纳新能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以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势能,成为众多产业融合创新的大平台。

优化生态迈向高质量

在合肥市包河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内,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自由穿梭。

“这个园区是安徽省向前一步谋划,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地的重要载体。”合肥中关村协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璐说。园区内有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车路协同技术方案提供商星云互联,将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智行者,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和解决方案系统供应商宏景智驾,具备测绘型、导航型两大类激光雷达研制能力的北科天绘,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领军企业楚航科技……

在国家大力推进“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安徽省顺势而为,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徽正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龙头+配套”的发展模式,实施“基地+基金”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协作发展的形式,继续向高附加值业务延伸,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汽车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据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介绍,为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安徽将实施生态优化行动,新建充电桩4万个,自2021年起,省内新更新的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同时,还将实施开放合作行动,面向全球引进汽车产业投资、优势技术、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积极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步伐。

当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下一步,安徽将抢抓中部崛起、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推进新能源汽车提质增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汽车制造业年营业收入过万亿元,汽车整车产量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0%。

□记者 吴慧珺 合肥报道

近日,位于合肥市西郊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首座工厂——蔚来第二生产基地的首批工艺设备进场启动安装。从4月29日启动建设到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再到工艺设备进场安装,用时不到7个月。从这样的建设速度可以感受到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势头,一个颇具竞争力的“新汽车产业生态圈”正在这个中部省份显露雏形。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是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要抓手,园区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年总产值达5000亿元。

离园区不远的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已拔地而起,生态湿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未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超1万名研发人员及4万余名技术工人将集聚在这里,形成一个高端人才汇集的创新高地。

安徽省经信厅汽车处处长马翠兵表示,安徽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以新能源乘用车、客车、货车等产品为主导的整车协同发展态势已基本确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整车、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也已初步形成。

作为中部地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安徽省汇聚了蔚来、大众(安徽)等头部企业,全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超过900家。其中,合肥市集聚企业120余家,拥有江汽、蔚来、大众(安徽)、安凯、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雷达、摄像头、域控制器等)、应用(公交、物流、出行服务等)、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行等)的完整产业链,2020年产值约410亿元、同比增长26.5%。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国市场份额占比超12%,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前列。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路径,这也是安徽这个创新大省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

蔚来汽车发布数据显示,蔚来11月交付新车10878台,同比增长105.6%。作为国产高端电动汽车品牌,销量持续增长的支撑是蔚来始终致力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蔚来在三电(电机、电控、电池包)和三智(智能网关、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上海、合肥、北京、美国圣何塞、德国慕尼黑、英国牛津等地设立了设计和研发中心。

电池性能的提升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记者了解到,安徽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为国内高端纯电动汽车配套的半固态电池实现了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比其第一代车型续航里程提高了一倍。

这背后是国轩高科舍得为创新“花钱”。“没有材料科学进步,就没有电池科学进步。国轩高科2300多名研发人员中,有近1000名研究人员在做材料科学研究。”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说,过去两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均保持在10%以上,位居行业前列。

新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将赋能产业创造新的增长动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之下,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将给产业生态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小赛,请帮我把窗户开到三分之一”“NOMI,请帮我把空调打开”“斑马,帮我搜索附近的停车场”……类似这样的语音交互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人工智能技术让汽车驾驶从“动手”向“动嘴”转变。

技术的迭代让语音交互也学会了“分区”。“我们利用声纹语音命令,结合视觉的多模态,可以规避掉非主坐驾车人员喊开车窗、天窗的误触发场景。”科大讯飞副总裁刘俊峰说,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在全国汽车语音交互前装领域占有率已

广东:“改革高地”展现汽车生态新面貌

□记者 吴涛 广州报道

日前在广东佛山举行的“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广东宣布正式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这一囊括5省12市组成的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城市群,是全国三个首批启动的城市群中区域跨度最大、示范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这也是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新生态的一个侧影。

汽车产业是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整个产业不仅有广汽集团这样的传统燃油汽车龙头企业,也有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重量级企业,还有小马智行等无人驾驶细分领域内的佼佼者。广东也在国内汽车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更是汽车产量“全国第一城”。

作为改革创新的高地,广东汽车产业在颠覆性技术革命潮流里,正展现出一些新的生态面貌。

新技术新创造密集涌现

比亚迪的超级混动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独树一帜;搭载了超级快充技术的广汽埃安新款汽车AION V Plus可8分钟充电80%,被称为“充电和加油一样快”;小鹏汽车宣布将推出飞行汽车并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在欧洲进行试飞……密集涌现的新技术新创造,是广东汽车产业当前最主要的生态特点。

从最新的氢能技术看,作为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技术之后目前最受认可的主流技术之一,氢能在缓解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发展氢能产业纳入其中。

广东已形成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全省已建成加氢站39座,在建10座,数量居全国第一。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研发制造体系基本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比较完整,八大关键零部件企业均有布局。全省汇集超过300家相关企业,氢能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牵头城市佛山市的市长白涛说,佛山早在2009年就积极谋划布局氢能产业,规划建设了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集聚了约150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和机构,推广应用了近1500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氢能有轨电车5列,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也正式投入运行。佛山已成为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集聚地之一。

跨企业跨区域产业链协作

跨企业跨区域的产业链协作正成为汽车业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特点。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由5省12市组成。白涛认为,各城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构建完善的氢能供应体系、加强政策体系构建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可以共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广东正在全力推行的“链长制”也推动了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跨区域协作。广东省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广汽集团积极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着力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零部件板块竞争能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广汽集团与华为、腾讯、国网电动、南网电动等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宁德时代合资合作建成了先进电池工厂。在智能座舱方面,广汽集团与科大讯飞合作的星河智联已经正式运营,携手构建起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

“今后广汽集团将继续发挥链主企业的引导带动功能,以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园为载体,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及产业链,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助力广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曾庆洪说。

“用户直达”“用户共创”成趋势

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市场的生态也出现新的变化,“用户直达”正成为一种趋势。在广州繁华的商业区,商场一楼新出现汽车体验店的现象越来越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汽车体验店进商城正成为汽车销售的新业态,改变了过去体验汽车只能到偏僻的4S店、专卖店的模式。

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说,广汽集团自主品牌广汽传祺正在推进“用户共创”行动,构建“金三角”战略。以前汽车企业是通过经销商与客户建立单线的联系,现在通过传祺App还可以直接和客户建立联系。

“如今汽车产品智能化水平更高了,跟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络越来越密切。通过沟通也发现,车友会给我们提供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张跃赛说,用户共创正推动实现研、产、销一体化,使从研发端到市场端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起来,真正实现把用户的声音在后续的产品当中反映出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