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需求集中释放 加速消费复苏
2022-06-20     □记者 王文博 郭倩 孙飞 北京 深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刚刚过去的周末正逢618大促,线上线下消费市场均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也正式开启。业内预计,在消费复苏整体承压之下,新迹象和新需求提振了消费市场的信心。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市场将加速回暖,支撑消费步入回升通道。

新动向:升级需求显现

618大促期间,绿色智能家居家电以及露营、健身等消费升级需求加速释放。

17日晚8点,京东“巅峰之夜”启动10分钟内,11个店铺成交额瞬间过亿;截至18日晚23∶59,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创同期新高。苏宁易购平台618爆款套购销售同比增长257%,一站式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172%。

其中,家居家电等升级类产品增势明显。618期间,苏宁易购7万元以上家电套购订单同比增长103%,30万元以上套购订单同比翻3倍,厨房、阳台、客厅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套购场景;天猫智能型马桶销量达到传统马桶的4倍,近5成消费者青睐智能家居。

露营、健身等消费热点持续。“巅峰之夜”前10分钟,京东自驾野营相关汽车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00%;4小时内,京东新百货运动专业跑步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80%,露营品类成交额同比增170%。

实体门店消费也加速回暖。在政府补贴、商家让利以及消费券等举措下,线下销售迎来小高峰。618期间,苏宁易购多地门店单日销售额创历史新高,空调、冰箱、彩电等大家电商品订单大幅提升,全程导购接待量同比提升5倍。

京东家电线下业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高端家电成交量同比增长160%,京东超市全渠道业务超2.7万个合作品牌,超3万家合作门店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信心和预期得到修复和提升,消费复苏趋势明显。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逐渐释放,绿色智能家电等升级类需求以及健康、娱乐等休闲新消费需求也开始活跃。“这些消费新气象将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推动消费市场整体复苏。”

新空间:重点领域挖潜

瞄准重点领域挖潜需求,更多利好还在集中释放。6月17日,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江苏昆山正式开启。参与企业及车型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其中参与昆山站活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达到52个,车型超过100多款。

除加快新能源汽车下乡外,近期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增加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投放、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从部委到地方密集部署,加速推动汽车消费回暖。

“汽车行业开始形成稳增长、促消费的积极氛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拉动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组合拳推动下,有望拉动整车销量新增超过200万辆,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甚至3500亿元。

在日前闭幕的深圳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9天展期中预定和成交车辆逾4万台,远超去年的2.73万台,成交总金额逾120亿元。“意向客户确实很多,不少人现场就交了订金。”一位参展的销售经理说,补贴优惠政策正在持续落地,汽车企业要抓住政策“红利期”,在市场宣传和推广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车辆备货情况。

不过,受疫情影响,5月份商品零售增速仍未转正,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近一成的汽车类零售额仍下降16%。

记者注意到,面向汽车、家电等消费的重点领域,多部门正精准发力,部署新一轮支持举措。

“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系列促进消费举措,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也将加快大宗商品消费回暖,对促进消费回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长期动力依然强劲

业内分析指出,当下消费恢复面临一些困难,要密切跟踪市场运行,聚焦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落实落地。

“当前中央和地方出台一揽子稳经济的政策举措,适时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引导经济重启扩张循环,有效稳定了消费信心,改善消费能力。”刘向东说,要更好地发挥好政策效果,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有效引导居民稳岗增收,增强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让居民有能力消费,有意愿消费。同时短期内要做好精准疫情防控,有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提高劳动报酬和工资性收入水平,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消费市场加速步入回升通道。

“政策支持有利于稳定消费信心、提升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同时为企业纾困解难、输血补气、缓解经营压力,从而集聚消费市场人气,带动市场迅速复苏。”陈丽芬说,要多方面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落实落地,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专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快速发展,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和需求升级的动力依然强劲。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