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视点
越排除重重阻力改 企业生命力就越强
2022-06-20     □强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世纪50年代,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原副总工艺师顾祖慰来到哈尔滨。虽然临行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看到眼前的荒凉,他仍然十分震惊。

“从安乐街到工厂这一段路,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冬天气温零下30摄氏度是常事。大碴子、窝窝头、苞米面发糕和土豆、白菜、大头菜,几乎是每天的果腹食物。有时,晚上还能听到狼嚎。”他说。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那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那一代人,筚路蓝缕,共同扛起了新中国的工业脊梁。

时光流转,70多年后,作为“大国重器”的哈电集团,在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字号”“不老”,秘诀何在?

“真刀真枪”改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哈电老牛了!”忆往昔,哈电一些老员工说。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东北带来巨大考验。到上世纪90年代,东北工业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企业步履维艰、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转制困难等,被称为“东北现象”。

同大多数国企一样,哈电的发展也一度陷入困境。

“就像人一样,干活做事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企业也不例外。”汽轮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邱希亮说,哈电顶着“阵痛”,从推进完善厂长制、公司制、“三项制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改革要真刀真枪!”在东北,很多受访企业有此同感:总想着皆大欢喜、四平八稳,改革就难以迈步;而越排除重重阻力深入改革,企业生命力就越长久。

“心无旁骛”创新——

当前,逆全球化使我国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凸显。

在哈电集团机器轰鸣的车间里,阳光从顶窗斜射进来,照在“依靠自己,创新驱动,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的条幅上,分外醒目。这是哈电的“初心”,也让哈电走得更远。

采访时记者有一个深刻印象,面对很多企业受“赚快钱”诱惑,过早多元化,哈电坚持聚焦主业,一心一意搞创新。过去5年,哈电科技投入达70多亿元,年均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4.97%以上。

也正是源于这份“专注”,哈电一路走来,累计创造出涵盖水电、火电、核电、气电等领域的200多项“中国第一”。

而在我国能源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哈电等一众东北“老字号”企业,又一次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在“十四五”征程中,如何推动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升级,仍需要持续攻坚破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