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2022-08-09     □吉富星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年1月,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资料照片)

一直以来,投资都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投资是连接需求和供给的重要手段,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应客观认识有效投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当前与长远关系,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聚焦重点领域、激发投资活力,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和结构效应,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的中短期作用和长远意义

一说到扩大投资,通常会有担忧或质疑声音。目前,“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逐渐呈现提升趋势。随着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很多人认为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我国宏观投资结构是比较良性的,其中,2013年至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8.9%,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具有巨大投资空间和潜力。我国人均GDP刚迈过1万美元关口,但只达到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25%左右,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仅为G7国家的15%-30%。尽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但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仍然巨大,且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仍有必要加大投资力度、夯实发展基础。

客观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需要通过有效投资加以补足。一方面,我国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部分地方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公共服务投入还不足,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仍较为普遍。这些领域投资既要兼顾当前稳增长、惠民生需求,又要立足长远不断提高中长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既要牢牢抓住有效投资这个稳增长“牛鼻子”,又要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中长期看,如能持续增加有效投资,就可以更好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优化结构 聚焦高质量发展

理论上看,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投资效率或投资规模达到最优水平。其中,公共投资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价值来评判投资回报。但是,公共投资具有很强公益性和外部性,难以有效预测社会收益,往往容易造成部分地方低效无效投资、债务风险无序扩张。而在产业领域,无序投资通常会造成环境和资源过度利用、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效益低下等,从而形成恶性竞争、投资过剩。但同时,部分领域由于政策、行业前景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有些领域投资不足。故而,有效投资界定比较难,“度”比较难把控,但必须顺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新动能的关键支撑。

总的来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投资必然是重质量、重效益的投资,不能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不可否认,部分地方存在盲目投资、投资结构失衡、有效性不足、风险累积等问题。尤其是产业发展新旧动力转换难度较大,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兴领域趋势不明削弱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造成了投资过剩、投资不足并存。当前,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单纯推高投资和经济增速,更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利当前、谋长远、打基础的项目。如果投资的是补短板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不但不会引起新的产能过剩,反而有助于实现补短板、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相对统一。

扩大有效投资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资与消费、当前与长远等关系,精准投入、优化布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突出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又要避免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同时,要找准促进投资和扩大消费的结合点,优化投向、甄选项目,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此外,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应对好短期经济下行和风险冲击,也要兼顾投资的长期效益,防范债务风险累积、避免新增过剩产能。为此,要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加强与财政、货币、消费、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切实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谋划推进“管长远、夯基础”的项目。

多措并举 精准发力

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稳定投资预期,尤其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60%左右,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5%,对稳投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化水平,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清理和优化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持续深化具体支持措施,引导民间资本重点投入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同时,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利用好国内外资金稳定有效投资,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增强外资吸引力。此外,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落实好投资、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力度,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建立健全规范化、机制化的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关切,提振市场主体长期投资信心。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和资源要素配置工作,确保投资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项目跟着规划走”原则,围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前期工作,高质量做好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工作,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同时,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大资金配套和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专项债、银行贷款、政策性金融工具、社会资本等多元资金与项目的匹配。此外,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 加强部门协作,健全重大项目实施制度,推进用地、用海、用能等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三是推进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鼓励存量与增量并进。地方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眼于未来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等因素,把握好新、旧基础设施超前建设的“度”,不脱离实际搞建设。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和增后劲相结合,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大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布局乡村振兴战略领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基建。此外,把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作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要内容,解决好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的民生问题。除了增量外,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优先支持存量项目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高存量盘活项目比例,形成以“存量带增量”的良性投资局面。在此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放大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得突破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四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扩大制造业、高新技术有效投资。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提升高新技术核心竞争力两方面协同发力,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要求,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又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尤其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聚焦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农业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打造重点领域产业链竞争优势。此外,继续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财税、金融等引导激励作用,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