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国家和企业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有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能够产生创新成果和知识溢出,对科技事业做出创造性贡献。正因为这种紧密关系,如何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并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来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培养和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可从激发人才身份感、能力感、获得感和使命感四个方面入手。身份感指人才对工作任务的创新需求、完成任务所需采取的创新思维及行动的自我认知程度;能力感指人才能否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具备所需的技术、知识的自我感知程度;获得感和使命感则分别聚焦刺激人才创新热情的外部物质激励和内部动机激励。国家、部门和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应集结资源、协同发力。
双向引导 自重他爱
激发创新人才身份感
一方面,要引导人才增强对自身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建设者和实践者的身份认同;引导人才增强对所处创新园区、研究行业、科研项目的属地认同;引导人才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人才战略认识和理解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引导人民和社会表达对创新人才的尊重与礼遇。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致力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氛围。外部环境的认可和支持是创新人才身份感的滋养之泉。
政府应完善科学评价,树立人才榜样。“英雄不论出处,能者尽展其才。”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增强,过分强调、过度依赖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的“四唯”标准桎梏了对创新人才的职务、职称评价。使得创新人才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不清,过度追求容易出论文、成果的短平快课题。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扭曲了我们要培养和造就高水平高素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初心。再者,通过科学评价在各高新科技行业、创新示范城市树立一批优秀榜样,鼓励创新人才向优秀创新人才骨干学习,有助于激励创新人才找差距、补短板,提高创新人才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只有为创新人才提供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打造素质优良、认知明确的人才榜样,才能增强创新人才身份感,调动人才献身创业、创新的热情。
企业用人单位要鼓励团队创新,通过创新实践印证身份。企业发展一定要关注个人和集体。不仅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还要鼓励创新团队建设,营造团队争相创新、勇于尝试的浓厚氛围,使科技人员乐于合作,共同成才,提高他们作为创新人才队伍一员的自我认知和身份感。此外,企业创新人才处于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是他们认同工作任务、为自己人才身份自豪的重要途径。
加大投入 提高素质
激发创新人才能力感
坚持我国人才自主培养,离不开科研投入的支撑。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总投入量居世界第二位。从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如今越来越重视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以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中心等为依托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攻关难题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以外,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调动好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为依托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实践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政府要完善培养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政府可以结合用人单位实际,出台更加优惠灵活的人才政策,以促进企业招才引智。同时,各政府部门协同发力,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人才提供补贴性培训、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考核和实训基地;强化智力支撑服务,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专家团队智囊作用。在优化人才创新环境方面,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创新扶持中心和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孵化器,最大限度地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条件和资源。
企业用人单位要坚持交流培训,营造创新氛围。为了增强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企业必须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持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培养员工创新思维能力,结合实践改变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有意识地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和主动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以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为依托,通过学习、讲座、交流等方式让员工及时了解当今社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鼓励员工外出交流参观,拓宽视野,增加见解。积极为员工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员工创新的灵感。
立足实际 满足需要激发创新人才获得感
我国在引进、使用、留存创新人才等流程中需要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具体体现在激发人才创新内容、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的获得感,赋予科技创新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更多释放创新活力的机动空间。增强科技创新过程中有关待遇的获得感包括切实解决创新人才住房、户口和子女教育等物质需求,为引好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政府要发挥服务职能,落实激励奖励。政府要全面提升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保障创新人才的归属度和幸福感,为人才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要提供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服务,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支撑,助推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建功立业。同时,落实激励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各省市实事求是推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对高新技术行业重点企业中符合政策条件的研发一线人员个人所得税全额退回奖励等;开通人才绿色通道,给予创新人才落户、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企业用人单位须分配创新收益,保护创新成果。企业要坚决打破原有“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形式,让有科创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合理合法享受创新收益。按照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紧密关联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通过技术股权、股票期权、现金分红等措施,提高创新人才的获得感。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国分忧 为业尽责
激发创新人才使命感
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国家发展兴旺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以激发创新人才使命感。要坚持党管人才,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要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心怀“国之大者”,方能为国分忧、为业尽责。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思想,创新人才方能够将爱国热情和奋斗决心转化为科研创新的使命感,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政府可通过设立荣誉称号、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做法,给予创新业绩显著人才充分的认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同时,政府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量身定制”人才榜样。通过这种机制激发其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奋身投入行业创新。
企业要坚决扛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使命,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企业要把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与企业业务相融合,与企业长远发展相结合,在战略实施中激发创新人才作为企业重要成员的使命感。
我国要强化创新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各部门协同多举措并行,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