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一张清单的出台、推广并不断缩短,成为生动的写照。
2013年第一张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出炉,2016年在全国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被看作是我国开放制度的重要变革。
从这张清单开始,我国外资管理体制从正面清单管理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变,将实行了30多年的全链条审批制度改为有限范围内的审批和告知性备案的管理制度,并转为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
到今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连续5年缩短,清单上的每一个“减法”,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
以汽车产业为例,在2018年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明确汽车行业取消外资限制的“时间表”,为外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2019年初,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开工,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建厂、生产、交付。至2022年8月,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跑出了罕见的“中国速度”。
外资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完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部署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大开放制度的先行先试力度。
2020年,实施新版外商投资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在“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和“投资管理”三个层面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开启新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2021年,在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对服务贸易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
……
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用中国速度、中国执行力和开放新格局三个关键词评价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行动。
“在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中,中国选择拥抱世界。”吴淳认为,中国经济重心转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营商环境更加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成绩也获得了世界认可。从2013年至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对于十年来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建设历程,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深有感触。她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握高水平开放的历史主动,以一项项突破性的开放部署,实现由商品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格局,以实际行动谱写着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这是扎实推进开放发展的十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用“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来概括十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
路越走越宽 开放成果惠及世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和西哈努克港的金港高速公路,10月1日通车试运营。这是柬埔寨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标志着柬埔寨从此进入高速公路时代。
从起步到壮大,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年来,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十年间,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近1倍;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7%增长到2021年的35%。
今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
顾学明指出,十年间,我国对全球开放发展的贡献实现由量的累积到质的巨变,不仅贡献了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四分之一的增量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约六分之一的增量,也分享了巨大市场红利,更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发出了更多中国声音、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
不断扩大开放,为中国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韩文秀说。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践行开放承诺,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还在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继续高质量实施RCEP协定,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构建更加互惠互利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关系;加快推动出台自贸实验区版和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自主开放水平……一系列举措安排释放出我国坚定开放的信号。
在高凌云看来,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是洞悉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为世界共同发展注入强劲信心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