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地位和支撑作用,将加强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挥人才作用关键在于人才制度创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超1.1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熟练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群体和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群体。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刚刚起步,人才工作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
一是人才队伍质量与人才资源规模总量不相称。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已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仍面临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人均产出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是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不相称。高端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成为掣肘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大因素。人社部统计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总量明显不足。相关部门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近3000万人。
三是人才产出成果与人才培养投入成本不相称。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已超2.4万亿元,长期居世界第二。但人才产出成果偏少,最能衡量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的比重不到31%。
此外,还存在人才发展环境与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不相称,人才经费管理落后、人才评价体系僵化、收益分配机制死板等问题。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不够或滞后。下一步,我们要对人才制度创新本身进行创新和改进,重点要推进人才制度的集成创新。
首先,构建多制度集成新架构。要认真研究人才发展的规律,理清“引才、育才、用才、聚才”各环节的关系,构建包括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制度在内的制度集成框架。分析现有人才制度的短板,加快短板领域人才制度的制定和创新。做好各项人才制度的衔接,形成人才制度的合力。
其次,建立多主体联动新系统。人才工作涉及人才本身、用人单位、政府人才管理部门、人才教育培训机构、人才招聘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人才制度创新需要明确或理清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了解各主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人才制度创新。要建立各主体联动机制,常态化进行联系和合作。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再次,形成多战略协同新生态。人才是一种支撑性要素,需要与其他要素配套才能产生更好效果。人才强国战略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需要与其他战略融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如,与科技强国战略深度融合,围绕科技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培养和输送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与教育强国深度融合,抓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技能专业内人才等;与制造强国战略深度融合,围绕高端制造、数字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培养和输送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