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播面积近4050万亩,粮食产量达1265万吨,连续三年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重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达4325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刚刚过去的一年,甘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方面,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甘肃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对粮食生产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粮食安全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藏粮于地 筑牢粮食安全基本盘
酒泉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干旱少雨,戈壁广布,耕地资源有限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戈壁面积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建造日光温室,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逐渐发展出了高产高效的戈壁农业。在甘肃,目前已建成戈壁设施农业近36万亩,使广袤戈壁滩成为“新粮仓”。
丁海是土生土长的酒泉人。在他印象中,酒泉的戈壁滩过去就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景象,“一到冬天菜价贵得吓人”,不少人外出务工。2012年,丁海在当地政府倡导下,回乡自建了9个日光温室种蔬菜,当年他就尝到了甜头。如今,他的温室不仅大规模种植蔬菜,还成功种出了火龙果、柠檬、无花果等“稀罕物”,发展起了采摘观光农业,成为邻近城镇居民的网红“打卡”地。
从政府支持、农户零星建设,到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大规模建设,经过近10年发展,昔日的戈壁荒滩已经成为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菜园子”“果篮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甘肃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管护机制。甘肃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将全省分为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黄土丘陵区和陇南山区4个建设类型区,因地制宜确定重点建设内容。在山区,甘肃对山坡地、中低产梯田全面改造提升;在河西地区,大力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建设模式。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目前,甘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10万亩,整治撂荒地483万亩,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规划,到2025年,甘肃省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275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保障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
同时,甘肃全力推动撂荒地耕种复垦,按照宜耕全耕、不漏一户、不漏一块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省剩余约100万亩撂荒地整治,确保撂荒地全部实现复耕。
藏粮于技 为稳产增产保驾护航
在“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一间种薯繁育大棚里收获的马铃薯,大小如鹌鹑蛋,重量在2克至20克之间。“这一粒粒小马铃薯是用脱毒马铃薯苗移栽生产的种薯‘原原种’。”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说,与普通种薯不同,“原原种”经过一次繁育变成“原种”,“原种”经过一次繁育才成为农民普遍种植的种薯。
据定西市有关部门统计,定西共有有资质的种薯生产企业26家,年产“原原种”10亿粒,是国内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生产的“原原种”除了供应内蒙古、四川、贵州、河北等省区,还出口至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种子有粮食“芯片”支撑,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关键在于优良的种质。甘肃大力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以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为重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装备升级改造,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高质量完成国家生物制种试点任务,在种业产业化上迈出新步伐。
据统计,2022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157.6万亩、产种6.5亿公斤,马铃薯种薯生产面积43.4万亩,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3亿粒。在甘肃省清水县推广的小麦新品种兰天36号,经专家指导组实收测产,亩产达到714.25公斤,创出该系列高产新纪录,进一步挖潜增产。
2021年,甘肃省科技厅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整合科技资源,破题玉米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按照方案,甘肃力争到2025年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甘肃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以上,旱作节水技术是甘肃省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在甘肃定西、庆阳等黄土丘陵地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凤民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集水农业理论支撑下,甘肃农技部门创新性提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利用覆膜使玉米成为旱不倒的“铁杆庄稼”。
目前,甘肃省已推广全膜双垄沟播1525.5万亩,同步开展多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耐密宜机收、马铃薯垄作侧播等技术,为农作物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
甘肃拥有除海洋、岛礁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类型,潜在可开发土地面积大,气候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丰富。经过多年培育,逐渐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增长,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高质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上,甘肃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水平,甘肃本地特色农产品飘香海内外。
过去,定西的干部群众开玩笑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三宝”实为一物,玩笑中透着一股产业难发展的辛酸和无奈。如今再提“三宝”,定西的干部群众却透着一股自信。
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堆积如小山。在清洗车间,工人们拧开水闸,冲刷着马铃薯表皮的泥土。经过全自动、全旋流、密闭式等多个生产线,马铃薯淀粉、全粉、蛋白粉、变性淀粉等“脱颖而出”。
依托特色产业,在定西以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了完整的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在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种薯产业园,每年生产的马铃薯原原种达到1.1亿粒,已经初步形成了土地入股、配股分红、就地务工、联合经营、光伏带动的“一园生五金”增收体系,原本的“土疙瘩”成了“香饽饽”,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甘肃省正在依托产业优势,持续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按照规划,甘肃省将以定西为中心,打造“梯田+马铃薯产业带”,争取建设全国马铃薯战略储备粮基地、主食化示范基地和制种研发基地。
在养殖业方面,甘肃扎实推进“甘味”肉羊、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和肉牛增量提质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3个百万头肉牛产业带、3个千万只肉羊产业带和河西走廊50万头荷斯坦奶牛产业带,全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提高到27%以上。
截至目前,甘肃省新增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东乡羊肉等“甘味”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甘味”品牌实现商标注册,250个企业商标品牌被认定纳入“甘味”品牌目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