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得黄河灌溉之利,宁夏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然而由于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在宁夏引黄灌区,一直以来受制于土壤盐渍化问题。数据显示,宁夏现有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248.7万亩,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耕地分别占比56%、30%、14%。如何利用好这些盐碱地,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难题。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作物选种培育、土质改良等方面持续攻坚。盐碱地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地制宜是十分重要的原则。专家认为,治理盐碱地,不是让盐碱地变得和正常耕地一样,还应立足实际情况,让曾经被撂荒搁置的盐碱地尽可能发挥出价值来。
2020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与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修复和改良盐碱地,促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产能提升。“种植第一年的出苗率只有不到30%,第二年70%,第三年90%,出苗率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高,今年这块盐碱地已经变成了亩产超1吨的苜蓿高产田。”负责试验田管护的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部部长刘金龙说。
“每个地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我们从当地盐碱地的植物根际土壤和根系中分离筛选出具有地域特色、性能良好的微生物菌株,经过培养后用于植物生长,这些‘土著’菌种对当地土壤的盐碱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凤霞说:“微生物治理就像中医治疗,重在调理土壤土质,虽然无法立竿见影消除症状,但它‘温和不刺激’,让土壤在温和的环境中逐步疗愈。”
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的修复方式,体现出不断转变提升的盐碱地治理观念——不再苛求完全治理,而是通过选育耐盐碱植物、改善土壤条件适应盐碱地,“宜粮则粮”“宜草则草”。
以前,宁夏盐碱地治理突出化学改良、排盐治理、大水治理等方式,这些盐碱地治理模式成本高、维护难、生态扰动大。“大水漫灌土壤中的盐碱去得快,但是会导致春季地表返盐返碱严重,而且在黄河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已无更多的水资源可用于洗盐。而化学改良的方式,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环境代价比较大。”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地资源与精准农业研究室主任樊丽琴说。
专家认为,苜蓿草粗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有效提高牛奶的乳蛋白含量,是奶牛优良的饲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苜蓿还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其显著的根瘤固氮能力,在中低产田轮作种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茬农作物产量。另外,利用盐碱地等低产田种植饲草,既可以满足养殖业饲草需求,避免养殖业“与粮争地”的现象,还可以挖掘盐碱地潜力,实现“向盐碱地要蛋白质”。
作为一家成长于盐碱地中的企业,宁夏千叶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企业研发中心,推进草畜一体、种养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目前该公司拥有饲草种植面积11000亩,其中苜蓿草种植8000亩,燕麦、湖南稷子等其他饲草2000余亩,养殖牧场散养滩羊1000余只,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改善土壤环境,再在草场上放牧养羊,而盐碱地的环境很好中和了羊体内的酸性,改善了腥膻味,造就了高品质的羊肉。目前,牧场散养的羊肉每斤售价89元,是市场上普通羊肉价格的2倍。”刘金龙说,盐碱化的土壤条件从制约发展的短板正变成助推企业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