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跨境投资总体下降的背景下,外资对华投资逆势增长,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魅力不减。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名境内外客商共商投资合作。大会期间,“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频频被与会嘉宾提及,大健康、绿色低碳、数字化等领域则成为热点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投洽会作为中国力促双向投资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吸引更多外商来华投资深耕的同时,还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创造机会,为国际投资注入活力。大会围绕前沿技术和投资机会举办论坛、招商对接会等活动,把脉投资新动向,共享国际投资合作新机遇。
吸引优质外资投资深耕
在投洽会的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主题馆,法国企业迪卡侬展出水上桨板、皮划艇、户外露营设备等产品。迪卡侬中国副总裁曾新阳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迪卡侬看到了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万亿级蓝海,将持续释放巨大的市场红利和机遇。
总部位于美国犹他州的多特瑞公司主营精油和居家生活产品,业务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特瑞对外事务资深总监谢喆说,2022年底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投洽会传递了中国支持外企发展的信号,我们将把更多创新工艺放在这里”。
本届投洽会呈现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仍然有强烈的吸引力。外资企业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同时,也看好中国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看好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赵汤说,英中两国正合作研发零碳汽车等绿色技术,势必将助力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日本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村田英昭说,当前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低碳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外资外企带来非常多发展机会,公司已在广州投资太阳能工厂等许多关于新能源与减排的项目。
通用电气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张轶昊表示,通用电气医疗在中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和1000多家合作伙伴,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是因为公司坚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一个个项目,都是我们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心票’。”他说,中国的供应链生态体系非常完善,为通用电气医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基础。
“中国仍然是头号投资目的地。”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说,根据商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和《2023年华南营商状况特别报告》,商会企业在中国的盈利速度和能力远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表现。2022年,80%的公司在中国进行再投资,以扩大业务并满足客户需求。
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在本届投洽会全球合作展区的中国—中亚国家合作展上,由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棉纱、涤纶短纤、聚酯瓶片等引人关注。厦门国贸集团董事长高少镛说,乌兹别克斯坦棉纱产量充足,公司自2016年起便与乌兹别克斯坦企业在纺织服装领域开展产业链合作,目前已在当地设立区域公司,与50多家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合作,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
谋合作、促发展,投洽会促进双向投资的平台作用不断彰显,既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捷通道,也助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重要的双向投资国际公共产品。
在鼓浪屿论坛发布的《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3》指出,2022年中国双向投资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同时发挥双向投资大国示范作用,为全球跨境投资注入新的动能和信心,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双向投资依旧是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企业正持续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
在埃及首都开罗,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街头不时可见金龙客车驶过。金龙汽车集团副总裁吴文彬说,借助投洽会平台,总部位于厦门的金龙汽车不断布局海外市场,至今已成功开拓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出口新能源车2302辆,同比增长137.8%。
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实现了和东道国互利共赢。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资企业向东道国年均缴纳各种税费超500亿美元,拉动当地就业近250万人,为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丰硕成果为世界经济添暖意
与会人士认为,作为中国力促双向投资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投洽会的成功举办给世界经济带来颇多暖意和期待。
据初步统计,638个项目在本届投洽会期间达成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4845.7亿元,参会机构数量和协议总投资额均创下五年新高。
塞尔维亚与紫金矿业签署铜金矿开发和太阳能发电厂两大项目谅解备忘录,福建50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一个个“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故事,记录着投洽会的满满收获。
独行快,众行远。ABB电气中国总裁赵永占表示,投洽会让人们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大市场的魅力。中国的绿色发展、交通系统升级等都是未来的机会,“不到这里来,不可能了解这个市场的真正需求”。
“在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的当下,中国稳定增长的双向投资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