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3-10-10     □黄征学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积极争取“专精特新”项目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帮助工业企业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图为工人在凤冈县一扬声器生产企业加工组装音圈。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郡县治,天下安”。县历来都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单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系列重大举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但由于多数县域底子薄、基础弱,加上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空间单元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新发展阶段,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战场的县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需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优化城乡人口、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等的布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亟待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县域幅员面积占据全国的89%,常住人口达到7.46亿人,是庞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国内循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点区域。当前,县域内投资和消费水平偏低,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一半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二左右。加之县域内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城乡间商品和要素循环流动还存在诸多堵点卡点,内需潜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完善市场制度环境,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破除要素和资源流动壁垒,提高区域、城乡之间循环流转效率,将县域庞大内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多数县域发展底子薄、约束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所在,也是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国1866个县市中,原国家级贫困县有832个,占县域单位的44.6%。同时,多数原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产粮大县。这些县市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任,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壮大县域经济能够帮助这些地区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让发展落后地区也能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拓展经济腹地、促进就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具有独特作用。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更多在省域内流动,农民在县城购房安家、向县城集聚的现象更加普遍。2021年底,县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2.5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但与地级及以上城市相比,县域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市常住人口城镇率仅为48.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增速将放缓,县域逐渐成为推动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城镇化水平低,根源在于县域经济发展偏慢、产业层次低,县城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弱,难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集聚中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能够为县城建设提供充足经济腹地和人口支撑,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进城,加快城镇化步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待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2022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4.98亿人,未来城镇化率即便超过70%,仍将有数亿人生活在乡村。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功能,有利于畅通城乡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互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资金、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的“源头活水”,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各县市宜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由于我国县域经济资源禀赋、幅员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方面的差异都比较大,难以采用同一种标准和同一种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走差异化发展路子。

一是深入推进县域分类。目前,国家层面从类型方面把县域划分为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边境地区县、欠发达县,从功能方面把县域划分为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等,这些分类对实现特定目的均发挥重要作用。新发展阶段,需要在兼顾已有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定位,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发展和安全两个维度深化县域分类研究。

二是完善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在分类的基础上,从国家和省两级政策层面完善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如,加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贡献突出的县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经济实力强的县在产业强链、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发展潜力大的县平台支撑、产业补链、县城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三是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鼓励省级政府部门把能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应放尽放,同时加强培训和指导,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鼓励县市政府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强基层、重实战、高效率”的目标要求,推动大部制改革,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在严格标准的前提下,稳妥推进行政区划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是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县域分类标准,统筹建立科学、权威、高质量的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地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