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共享深蓝
——从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2023-10-17     □记者 董建国 庞梦霞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高端海工装备,到船舶自动化、深海智能养殖等新兴技术,到绿色港口建设、海洋生态修复等解决方案……走进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海洋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折射出我国海洋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创新驱动日益成为主要力量

航空母舰、LNG运输船、大型游轮,被誉为造船工业的“三颗明珠”集中亮相;“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一系列高新深海装备助力挺进“深蓝”……走进“大国重器”展区,一批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国之重器”模型映入眼帘。

只需7名工作人员,每年可养三文鱼150万条……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的海上渔场养殖平台“海洋渔场1号”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海上“养殖场”,通过风力和光伏发电提供能源,同时为了监测鱼类的状态,配备了2万多个传感器、100余台水上水下的监控设备。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工程师成宗亮说,该装备是半潜式开放式渔场,已交付给挪威客户使用。设备水体容积达25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且安全性高,可抵御12级台风,这对深海养殖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展厅里展出的“明远”号模型吸引不少观众目光。据介绍,“明远”号是40万吨智能超大矿砂船,安装有2000多个传感器,快速、精准收集全船各处的物理环境状态。同时数据汇入网络信息平台“大脑”,并向各智能系统提供操作环境数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智能技术正在与海洋产业不断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从远程视频中看到,在厦门市海润码头,吊具将集装箱从巨轮上平稳抓起,再精准放在自动驾驶集卡的车架上。桥吊驾驶室里并没有人,操控吊具完成一系列复杂作业动作的桥吊司机远在2公里外的远控室中。

福建电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运营负责人赖智玮介绍,公司是福建省港口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企业,为海润码头远控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核心算法技术。智能化改造系统上线以来,司机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操作桥吊,工作环境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新主题

绿色低碳是此次展会的关键词之一。在展会现场,展会上不乏船舶动力绿色转型的案例。中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日前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其模型吸引民众驻足。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章勤说,该船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采用氢燃料电池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后为全船提供电能,实现全程零污染排放,其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达到每小时28公里。

走进展馆,LNG(液化天然气)动力、氢能源、核能、风电……处处可以感受到“绿色”与“智能”的理念。

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开启了不需要纯水的制氢新时代。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瞄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界性难题进行攻关,于2023年5月海上中试获得成功,打开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携“悟空号”亮相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展区显得格外亮眼。名如其器,高2米多的“悟空号”不仅长得像孙悟空,还有着高强“本领”,它是由哈工程研制的一款无人航行器。

“‘悟空’号是目前下潜深度最深的无人无缆潜水器,创造了10896米无人无缆潜水器潜深世界纪录。”展位工作人员谷雪介绍,此次和“悟空号”一起展出的,还有哈工程研制的各类水下航行器。

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团队,围绕小型化、智能化、商用化的多功能水下机器人开展研究,研发出有缆小型工业级水下机器人、无缆自主运动仿形机器鱼等新产品样机,可应用于大坝检修、救援辅助、水文数据采集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向着深远海、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的步伐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着助力。未来我国的海洋装备,还将继续向着深远海、绿色智能等方向发展。

来自大会主办方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十年来,我国海洋装备业迅猛发展,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从2010年的9%激增到2021年的41%,最新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了70%,我国已经进入全球海洋装备业的第一方阵。以造船为首的我国海洋装备行业,正在成为世界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何建中认为,我国应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发展新趋势,着力推进高水平航海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智能航运绿色、平安、高效和开放,不断塑造航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