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关中盆地,有一座小城杨凌:它一度集中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四次更新换代;它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多次发文支持这里的农业科技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在这里设立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每年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到这里学习农业……
地处内陆腹地的杨凌,不沿边、不靠海,也算不上大平原,何以成为享有盛名的“中国农科城”?何以成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从陵到凌——农业小镇变身农科新城
杨凌,原本叫杨陵,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泰陵在此而得名,曾长期作为咸阳市武功县杨陵镇存在。
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1997年,国家级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陵”字变“凌”。
“当时是取壮志凌云之意,所以改用了凌字。”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介绍。
行走在示范区,“一眼杨凌 千年农耕”的标语引人注目。为纪念农神后稷教先民耕作稼穑而修建的教稼园公园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高台上后稷的雕像雄伟高大,祈福丰收。
据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秘书长李新龙介绍,杨陵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农,天下之大业也。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让杨陵自带厚重的农学基因气质,并在近代快速崛起为一座农科新城。
1934年,主持陕西军政的于右任等人,看中杨陵在中国农业历史上的地位,推动在杨陵创办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历经沿革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杨陵千年农耕历史开始焕发出现代农学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在杨陵布局建设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等10所农林科教单位,形成了农业科学城的雏形。1999年,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教单位整合,组建成立了全国农林水学科非常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穿过一段林荫路,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片试验田,只见玉米挺拔,绿叶婆娑。在玉米田环抱的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实验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衣着朴素、一脚泥土的朱德兰教授。
由朱德兰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不仅帮助我国农民增产增收,还被应用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帮助当地棉花产量提高50%、节水50%、投资减少40%。
在农业和城市高度融合的杨凌,这样的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成果还有很多,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新优品种也出自这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致力于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经济林果育种与栽培、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设施农业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西农979”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小麦品种之一。
如今,在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杨凌示范区,还坐落着以培养农业专技人才为主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散发着现代科技气息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以及大大小小的育种农业公司等,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从博到高——见证农业现代科技升级
无人驾驶农机、精准植保机器人、智能采摘机器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今年9月19日至23日举办的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一批农业智能装备纷纷亮相,展现十足“科技范儿”。
“现在叫杨凌农高会,但1994年首次举办时叫杨凌农博会(首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2000年升级为农高会。从农博会到农高会,一字之差,折射的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李新龙说,杨凌农高会举办30年,全景式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新理念、新装备、新应用、新模式,每一年都为海内外农业从业者带来新惊喜,今年有9000多种农业新技术参展亮相。
今年的杨凌农高会还设立了田间展。走进田间地头,通过手机屏幕和智慧大屏,就能看到农作物的长势,也能完成喷水施肥。在青皮她园火龙果示范基地,一颗颗色泽鲜艳的火龙果背后,则是科研助农、以农致富的生动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王艳,把盛产于南方的火龙果试种于杨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培育出了多个耐旱型、品质高的火龙果品种,实现了“南果北种”。2019年,王艳获评高级职业农民,成为多次到外省指导果农种植火龙果的专家。
“杨凌这个地方,有很多专业的农学教授,他们一心为农民着想,是农民容易成才的地方。”谈起自己在专家指导下成为别人眼中的专家,王艳感叹道。
关中地区富集的高校人力资源,成为杨凌不断探索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法宝。在本届杨凌农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区,机电学院研究生郭常江正在为观众展示智慧植物云仓的技术理念与现实应用。仓内种植的蔬菜依托智能电子传感系统对其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生长发育基本不受自然条件制约。
“该技术既可以解决高原高寒边远地区时令蔬菜供应难点,又能够服务于城市农业和人居社区蔬菜种植,无需土地审批和规划建设,一次性吊装到位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最大程度减少土地、设施和人工投入。”郭常江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展位上,一款款智能采摘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会者的目光。“这款智能采摘双臂机器人主要用于水果种植园的采摘,可自动识别定位水果,规划水果抓取最优路径。以石榴采摘为例,机器人可达到平均每果2.5秒的采摘速度,大大减轻果农负担、提高采摘效率。”西安交通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博士生马培锋介绍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握力小、抓得稳、采得下”的采摘机器人开始走向田间地头,加快经济林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让瓜果蔬菜生产摆脱重复性高的人力劳动,切实降低果农的生产经营成本。”马培锋说。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一款形似飞碟的装备引来不少农业企业和农户前来咨询智耘农机无人操作系统。据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姜淇介绍,这款飞碟状的装备可安装于普通农机,完成全自动耙地、翻地、深松、起垄、播种、联合整地等工作,极大提升作业效率。
作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杨凌每年吸引各地的农民前来“寻宝”。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金太阳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理已经连续多年到杨凌参加农高会,今年他特意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购买了玉米新品种。他说:“我们国家已经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现在要解决吃得好的问题,就要做绿色农业,这对农民种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杨凌看看农业科技的进步,对我们种好地很有帮助。”
从内到外——农业国际合作开花结果
“我们希望将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作物、手工艺品以及文化介绍给中国的朋友,也期待通过农高会将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机械引进到我们的国家。”今年的杨凌农高会上,主宾国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馆经贸部顾问阿奇莫夫·法鲁克对记者说。
历经30年茁壮成长的杨凌农高会,已经从最初的省际间经贸合作平台,发展为国际间农业高新科技投资交流合作的舞台。今年的农高会参展规模再创新高,吸引来自德国、韩国、以色列、荷兰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单位参展,其中上合组织9个成员国以及土库曼斯坦等14个国家设独立展区。其间,还举办了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等活动。
在展览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展内,吉尔吉斯斯坦的巧克力、斯里兰卡的红茶、伊朗的藏红花、澳大利亚羊奶粉等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除了推广各个国家特色农产品外,全球先进的农业技术、农机农资、生物医药等成果也在这里展示发布。
在中国(杨凌)同非洲之角国家农业合作交流会上,中非两国官员专家回顾梳理双方农业务实合作成果,进一步对接农业技术培训、园区示范建设、扩大农产品贸易等合作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对索马里的农业援助范围广、力度大,项目示范、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持续开展,令本国农业发展受益匪浅。”索马里驻华大使在交流会上表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在种质资源创新、土壤环境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他看好中索、中非农业合作新模式的广阔前景。
据介绍,从1999年首次有国外客商参会,到如今外国政要、涉农企业、农业专家每年云集于此,历届农高会共吸引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今年,杨凌农高会首次走出国门,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陕西)商品交易中心设立展区,集中展示我国农业技术及特色农产品、农机装备、生物医药等,成为我国农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生动实践。
以农高会为重要载体,近年来,杨凌不断强化同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合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目前已有70多所高校参与;
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
杨凌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先后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等国家实施推广,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增收节支10亿余元;
累计承办超过130期的国际农业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500多人;
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批杨凌农业专家活跃在非洲、中亚等地,为当地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提供“杨凌方案”,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
如今的杨凌,同以色列、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关系,与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订了加强农业合作协议,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非盟等5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实施农业合作项目120余项,正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的留学生前来“取经”,成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中外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杨凌面积不大,但变化却是巨大的。在1997年以前,虽说杨凌是个农科城,但当时不太像城,那时候没有像样的街道,路上连红绿灯都没有,缺乏基本的城镇功能。今天的杨凌可以说是靠农业‘种’出来的一座城。”因为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而被人熟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对杨凌的变化颇为感慨。
勇当农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加速构建农业开放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杨凌这座因农而兴的城市,正迎来以农兴城的新机遇。
(参与记者:张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