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棱棱、扑棱棱”,记者日前来到肇源县鲶鱼沟湿地,船行至芦苇荡,一群水鸟突然从芦苇荡掠起,在水面上空久久盘旋。远处,养殖基地的工人正打捞鱼蟹。
“以前刮风能扑人一脸‘碱面子’,别说种地养鱼了,连鸟都不来。”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云楼说。公司引来嫩江水,改造形成3万亩稳产田和12万亩人工湿地,生态改善吸引了鸳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
“沙子掺碱赛如金板”,用沙土和农家肥再造耕层;精准掌握温度和插秧时机,精细化种植;养河蟹松动盐碱化土壤……被当地人称为“碱痴”的蔡云楼总结了一套盐碱地改造“秘笈”,打造了用养结合、富民增收的地方产业。
碱地有机大米及杂粮、大闸蟹等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古恰镇古恰村村民韩丙东说,在企业养鱼蟹和种植水稻带给他每月5000多元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
2023年黑龙江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力争五年内使年粮食产能提升到1800亿斤。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身鱼米之乡,不仅释放了后备耕地潜力,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记者刘伟、王春雨、强勇、金地)
(新华社哈尔滨10月17日电)